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 ) ...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体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解析】 试题分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思是:只有在屋下才能真正知道房屋是否漏雨,只有深入民间才能了解清楚政策有何缺失。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说法正确;BCD是实践决定认识的其他表现,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叫做反物质。1928年秋拉克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在银河系上方3500光年处,发现有一个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研究。据此回答题。

1.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说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物质的       B.人类可以有意识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  

A.意识有时能够决定物质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查看答案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民生,一再强调要重视和关心群众利益。从《生活与哲学》看,之所以强调重视和关心群众利益,是因为人民群众  

A.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C.是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党的力量之源

 

查看答案

“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第一种属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第二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成语“掩耳盗铃”的做法属于

A.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观点

C.客观决定于主观的唯心主义观点     

D.人们的目的动机决定社会发展的唯心史观

 

查看答案

价值观人皆有之,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同一时期的人们,面对同一事物也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其原因是

事物是变化的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社会地位需要不同       立场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