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其含义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去它的一半,千秋万代也截不完。这句话
①违背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包含了对立统一思想
③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④未看到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因为
A.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B.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习近平同志在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告诉我们要
A.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B.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C.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D.大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美国国内对于中欧光伏贸易冲突达成和解的反应各有分歧,其中一方对此颇为不满,他们认为这限制了对中国出口商的制裁力度,而另一方则是对中欧双方愿意协商并达成共识表示满意。这表明 ( )
A.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D.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