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东坡的“把酒问月”到今天的“嫦娥探月”,以及未来中国的“载人登月”。千年之前,人们只能望月惆怅,今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 )
A. 客观物质性 B. 主观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目的性计划性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规律具有条件性D.规律具有主观性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表明( )
A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B.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
C. 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2.“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哲学寓意是( )
A.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可知性 B.主观性 C.规律性 D.物质性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8分)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既能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又能用来建棚发展畜牧业。为了保护植被,大力发展沼气池。“想要富,先修路”,省委和政府又决定把公路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云南省生物物种占我国的60%以上,省委和政府决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除发展旅游业外,要大力发展多种种植业,近期要把植物业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措施的合理性。(1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