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有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 )
A.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B.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C.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D.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国家重视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问题体现了( )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B.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C.人民民主的全民性 D.人民民主的阶级性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山东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落实文化强国建设的部署要求,要繁荣文化创作,不断产出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世佳作。要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和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结合材料一,分析全面落实文化强国建设部署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6分)
材料二 最近,许多中国人成了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忠实粉丝,持续了几年的韩剧热,给我国的文化市场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针对韩剧热播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韩剧热潮让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了伤害;也有人认为,对于韩剧的热播我们不应一味排斥,更应该让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去思考和反思,并不是高高坐在五星级宾馆喝着咖啡就能写出一部好戏来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12分)
材料三 《筷子篇》谱写家的味道。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
(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筷子篇》是如何谱写家的味道。(8分)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全面阐释中国对印尼和东盟睦邻友好政策,提出加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方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就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全球和地区性热点问题加强沟通和协调,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水平。
材料二
表一:2008年至201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年 |
贸易额 | 2311.2 | 2130.11 | 2928 | 3628.5 | 4001 | 4436.1 |
注:2013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增长10.9%,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3个百分点。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保持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此外,双方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水平和交流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试分析说明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12分)
(2)请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中国在这一命运共同体中应如何发展。(10分)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通过这次普查,可以摸清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家底,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持。这说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③人们能够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 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
① 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②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A.①④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