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3日,习...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全面阐释中国对印尼和东盟睦邻友好政策,提出加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方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就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全球和地区性热点问题加强沟通和协调,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水平。

材料二

表一:2008年至201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年

贸易额

2311.2

2130.11

2928

3628.5

4001

4436.1

 

注:2013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增长10.9%,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3个百分点。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保持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此外,双方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水平和交流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试分析说明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12分

2请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中国在这一命运共同体中应如何发展。10分

 

(1)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既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东盟各国的共同利益。(4分)(如考生答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可适当给2分)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4分) ③我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促进区域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重要的作用。(4分)(评分说明:每点的理论和材料分析各占2分。如答到国家竞争的实质等知识点,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经济信息:①2008年至201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2分)。 ②2013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2分)。 ③双方贸易合作也有利于于生产要素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范围内的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2分) (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答对两点即可) 如何发展:①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分)。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2分)。 ③形成以技术、品牌、 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2分)。 ④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2分)。(或者答“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或者答“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可代替给2分。) ⑤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2分) ⑥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2分) (其它答案,如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知识也可酌情给1-2分)(答对其中5点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本题设问中“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中国与东盟深化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展望合作前景。“当代国际社会”知识中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准则以及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具体知识与之有密切的关系,学生解答本题可从这些方面去分析说明。 (2)本题第一小问以图表加注释的形式考查学生分析图表、概况、归纳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图表中各项数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注释中的相关内容,并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图表及注释反映出的全部经济信息。解答本题学生既要看到08至1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 13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也要看到双方贸易合作使生产要素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本题第二小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在这一命运共同体中应如何发展。本题并未限定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需要学生认真分析设问及材料的相关内容,从中找出关键语句,以确定答题的方向。本题材料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设问中“中国在这一命运共同体中应如何发展”,说明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学生可从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等角度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通过这次普查,可以摸清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家底,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持。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人们能够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      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
 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②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查看答案

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里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探索历程表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基于实践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大型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正在进行第六版的编纂工作。与以往不同,这次编纂不再参考过去的问题和答案,所有问题都将根据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进行重新设置,很多问题也将有新的答案或不再有标准答案。上述思路是基于   

物质的客观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运动的绝对性,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③实践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④认识的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查看答案

费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下列对“文化自觉”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                        

②主要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③可以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④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他人文化的长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