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同学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组同学从网上查找资料,发现许多国家经济发展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见图10),同时获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居民环境质量需求升级等是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推动环境污染的“拐点”尽快到来。
图10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说明降低环境污染的因素是如何对“拐点”尽快到来起促进作用的。(14分)
在经历雾霾天气之后,乙组同学认为持续的雾霾折射出我们与美丽中国的距离,于是主动去调查,发现形成雾霾天气的因素有:能源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民众环保意识淡薄等。
(2)治理雾霾,须有作为。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作为。(10分)
丙组同学认为,尽管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环境污染的“拐点”不会自然到来,需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治理污染。倡议同学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关注绿色未来;从自己做起,自觉树立绿色消费观,共建共享低碳新生活。
(3)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中国。(10分)
比尔·盖获与麦肯锡都是富翁,但二人对飞机座位的选择习惯却完全不同。麦肯锡只坐头等舱,他认为:“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而比尔·盖茨更习惯选择经济舱,他的理由是“头等舱并不比经济舱飞得更快”。这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B.价值判断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
C.社会地位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2013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规划和方案被批准实施。试验区的建立成为我国经济新的试验田,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这坚持了(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③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特点 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历久而弥新,不朽而璀璨。下列选项蕴含“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是(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金元足赤,人无完人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 )
A.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 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D.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有二百余个包含中文渊源的词汇。全球语言监督机构预测: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影响比英语国家还大。这说明( )
①世界各国文化都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经济发展能增强文化影响力 ④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