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8分)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建党93年、执政65年来,多次修改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章...

28分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建党93年、执政65年来,多次修改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章中的表述,及时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党章内。

1945年,七大

第一次在党章中系统阐述群众路线问题

添加了“为人民群众服务,巩固党与群众关系,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

1956年,八大

第一次出现了“群众路线”的提法

在原“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增添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982年,十二大

 

首次在党章中加写“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992年,十四大

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反映在党章中

提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材料二:2013年下半年,某省政府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通过委托近8000名驻村干部向重点帮扶2571个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民群众问计求策,虚心向群众问计、诚心听群众评议、真心为群众解难。

1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发展的。12

2结合材料二,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谈谈该省坚持群众路线开展工作的依据。12分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简要说明党多次修改群众路线的原因4分

 

(1)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分)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遵循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不同特点,对群众路线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分)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分)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该省坚持群众路线开展工作有利于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4分) ②参与民主决策是公民的民主权利。该省坚持群众路线开展工作,有利于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4分) ③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该省坚持群众路线开展工作,向农民群众问计求策,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4分) (若答出“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可酌情给分,但该小题总分不超过12分) (3)发展的观点;辩证否定;创新等观点。(原理完整,适度拓展) 【解析】 试题分析:(1)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范围非常明确,关键是认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主要从以下角度组织答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即可。 (2)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公民政治参与,范围非常明确,较为简单。可以从以下角度组织答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参与民主决策是公民的民主权利。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即可。 (3)作答时注意是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较为简单。主要涉及发展的观点;辩证否定;创新等观点。只要相关原理完整,并结合相关材料适度拓展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国的国家性质,民主决策,发展观,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科学论证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 500亿元,将通过以下五个渠道筹集:①按“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承担: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③通过价格杠杆疏导部分治理成本;④地方政府加大民生领域“煤改气”、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⑤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哪些影响。14分

材料二: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伟大的航天精神,离不开航天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极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2据此有人认为:“发展航天事业,提升航天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请你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评析这一观点。10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经济密度是指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它代表了城市单位面积上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下表为我国各地平均经济密度的等级划分及代表城市名称。

等级

人口密度

代表城市

平均经济密度

1

大于0.1

上海、北京、广州等

1.18875

2

0.05—0.1

济南、西安等

0.36

3

小于0.05

拉萨、呼和浩特等

0.10454

 

 

 

 

 

注: 人口密度单位万人/平方千米   经济密度单位亿/平方千米

材料二:2012年上海市的人口密度0.36万人/平方千米,经济密度则为3.02亿/平方千米据全国首位。该年上海常住人口2380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26‰,在连续19年户籍人口负增长后,上海户籍人口首次正增长。

1据表概述我国经济密度分布的特征,分析其与人口密度的相互关系9分

2简述2012年上海户籍人口首次呈现微弱正增长的原因。3分

材料三:上海致力于“四个国际中心”的建设,即在2020年前将完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3有经济学家认为上海依靠“数量型人口红利”提升经济发展已行不通了,必须向“质量技术型人口红利”转变,根据上海积极建设“四个国际中心”的需求,分析此建议的合理性。8分

 

查看答案

面对雾霾,继北京之后,不少城市也相继出台或加快出台自己的应急预案。但业内人士指出,这只是极端气象条件下“减缓重污染恶化”的短期应急举措,治理雾霾的长远解决之道“不在应急,而在减排”。这一主张体现了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查看答案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奉行加法的时代,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无休止的加法,往往让人不能承受之重。其实人生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多为少,这就是一种减法哲学。减法哲学告诉我们:减出轻松,减出健康,减出快乐,减出幸福。这表明:

①“加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减法”转化

②要调控好“加法”和“减法”的度,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③“减法”作为关键部分,其功能关系人生整体的轻松和自在

④“加法”与“减法”同等重要、不可或缺,都能让人生更幸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令人费解的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意思是: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年老以后,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书了,可惜已经力不从心了。这一对联告诉我们:

①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认真读书     ②对读书认识的深化根源于人的生活阅历

③实践和读书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  ④对读书的价值判断具有差异性和时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