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我们的传统观念。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摆脱了“寡”的焦虑,却使分配“不均”愈演愈烈,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扩大)。1979-2011年,GDP年均增长9. 89%,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7.37%和7.43%。对此,我国应该
①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②改变我国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③消除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居民收入分配的真正平等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财政对分配的调节作用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自2014年3月1日起,《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明确,用工单位不得歧视被派遣劳动者。被派遣劳动者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后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这表明
①政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②劳动者享有获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
③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④政府实行促进就业和鼓励就业的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为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四川省创新政策举措,出实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四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民营经济
A.是该省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控制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命脉
C.同该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对增强该省的综合实力有积极作用
假如2013年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4件商品,每小时创造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480元。如果2014年M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2013年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2倍,M企业1小时创造出来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800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4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A. 10% B. 15% C.20% D.25%
生活中,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不是说人民币升值了吗?那么钱应该更‘值钱’了吧?但我为啥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呢?”李大妈举例说,今大在市场上买的大米是6. 60元/千克,而在2005年这种大米是3. 80元/千克。下列对这一疑问的回答正确的是
①人民币升值是指人民币汇率升高,不值钱是指人民币购买力下降
②人民币升值是因为人民币信誉提高,不值钱是由于个别商品供不应求
③人民币升值是因为流通中人民币供应不足,不值钱是由于外汇汇率升高
④人民币升值是由于外汇汇率下跌,不值钱是由于流通中的人民币过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3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以往的国家管理不同,“国家治理”涉及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确认三者关系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国家治理”强调政府、社会、民众一起面对公共问题,用一种合作的、商谈的方式来解决,在这三者之间建立整体和谐、相互促进的联合机制,获得1+1+1>3的效果。
材料二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花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材料三 有专家提出,“国家治理”的制高点是伦理塑造。引导思想观念、构建先进文化、塑造社会伦理,是更为根本的治理战略。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应如何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11分)
(2)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