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这体现了
A.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B.文化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C.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某中学开展名人、名作、名曲 “三名”教育,用名曲名言陶冶人,用名人名作引领人,赏析师生佳作鼓励人。通过广播、橱窗、报纸宣传优秀师生的事迹,展现他们的风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该校的“三名”活动
①可以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 ②能帮助师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③必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④能增强师生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人在吃饭时,即使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主人也往往客气地说没什么菜、不成敬意等客套话。在西方国家,人们吃饭的时候,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多少吃多少,更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吃饭喝酒。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民族文化都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实践
C.任何文化都有其合理性,有优劣之分 D.文化差异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相约幸福海岸,共享文化盛宴”。2013年十一期间,我市旅游部门策划“看曲艺、赏民俗、体验渔家风情”等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新产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实现旅游收入17.56亿元。我市旅游发展的新特点表明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D.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
梦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都应该有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1)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8分)
材料二 全国多个省市区把“幸福”作为施政目标,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这意味着,社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是切实回归到民生层面,关注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关注人民的感受,幸福、尊严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有网友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要感觉好,就幸福。”他的理由如下:幸福与金钱没有太大关系,有钱不一定就幸福,没钱也不一定不幸福,通向幸福之门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充实。
(2)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评析该网友的理由能否充分支持其观点。(6分)
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一 城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城镇规模,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打造特色城镇化发展体系,增强辐射吸引力,要坚持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风貌各异、产业互补的城镇体系。
(1)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哲学道理。(8分)
材料二 据专家预测,未来l0年中国城镇化至少可维持每年4%一5%的经济增长。但是,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也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决策。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法,就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提出三条合理建议。 (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