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不少原本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点缀,未来经济全球化将更加突出“共同治理”的理念。这一变化( )
A.确立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B.减少了经济全球化的不良影响
C.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D.能够避免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有效维护经济安全
据亚洲开发银行《亚洲经济监测》报告,受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减速影响,除日本等部分发达国家以外的亚太地区2012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7.2%,比2011年9月时的预测值降低0.3个百分点。上述材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B.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D.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主要是部分发达国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与钓鱼岛所谓“土地权所有者”栗原家族正式签署岛屿“买卖合同”,实施所谓“国有化”。对此,中国政府发表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强调,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行为完全是非法、无效的。中国政府不会坐视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中方强烈敦促日方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不折不扣地回到双方达成的共识和谅解上来,回到谈判解决争议的轨道上来。如果日方一意孤行,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只能由日方承担。
材料二:针对日本政府的 “购岛”行径,我国西安、青岛等多个城市发生了多起民众的保钓示威行动和“抵制日货”运动,但也出现了打砸日系车4S店和日系汽车、日式餐厅等不理性行为。对此,专家指出,“抵制日货”多是不买日本品牌产品,但事实上许多日本品牌的产品在我国制造,抵制日本货虽然会让日本在华企业利益受损,但也会损害日资企业雇佣的中国员工的利益,日资企业为中国社会缴纳税金等公共贡献也会受损,进而损害我国经济的发展。
(1)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一加以分析说明。
(2)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民众对钓鱼岛事件的强烈反应。
(3)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中该专家观点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洲发展报告No.14(2011~2012)》黄皮书指出,“重承诺、速度快、质量好”成为中国援助的品牌。进入21世纪,中国对非援助的力度不断加大,连续出台对非援助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效果。
材料二:在国际援助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使用“捐赠者-受捐者”这一对名词。由于“捐赠者-受捐者”反映的是两国关系,这一称呼从词义和实质上已界定了两者地位上的不平等。中国政府从未使用过“捐赠者-受捐者”这一称呼。中国对非援助一向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相待,维护共同利益”的原则。由于援助理念不同,中国对非援助数额有限效果较好,西方对非援助数额较大效果不佳。
从《政治生活》角度,比较上述两种对外援助的理念。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建设和谐世界,赢得了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赞誉。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
A.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要求
B.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C.缓解世界矛盾和紧张态势的需要
D.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下列能同时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主权国家的权利的选项有( )
①海地发生强烈地震后,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际医疗队投入救援行动
②中国呼吁朝韩双方冷静对待冲突,重启六方会谈,恢复东亚地区的和平
③针对钓鱼岛冲突,我国政府向日方表明:原则不可退让,神圣领土决不放弃
④德班气候峰会,中国坚持自主自愿减排“不动摇”,并团结发展中国家开展维权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