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某校高三(2)班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进行学习探究。
探究主题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调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
十六大: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十七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十八大: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

注:①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12—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即可,明显偏低(2002—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0.1%)。②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一番”的目标,2012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应分别年均增长7%、7%、6.7%。
(1)根据图(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说明十八大提出经济发展“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合理性。
(2)结合上述两个图表,说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调整的哲学依据。
探究主题二 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友的两个帖子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3)针对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跟帖分析。
网友“淡淡”: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也就上去了。 |
跟帖一: |
网友“冻土”:他年收入100万元,我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几年后他年收入202万,我年收入还是2万,人均年收入102万,我的人均年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
跟帖二: |
下表为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 | 项目 | GDP | 财政收入 | 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 | 农村居民 人均收入 |
2008 | 总量(亿元) | 314 045 | 61 330 | 15 781 | 4761 |
比上年增长(%) | 9.6 | 19.5 | 8.4 | 8.0 | |
2009 | 总量(亿元) | 340 903 | 68 518 | 17 175 | 5153 |
比上年增长(%) | 9.2 | 11.7 | 9.8 | 8.5 | |
2010 | 总量(亿元) | 397 983 | 83 080 | 19 109 | 5919 |
比上年增长(%) | 10.3 | 21.3 | 7.8 | 10.9 | |
2011 | 总量(亿元) | 471 564 | 103 740 | 21 810 | 6977 |
比上年增长(%) | 7.8 | 24.8 | 8.4 | 10.9 | |
2012 | 总量(亿元) | 519 322 | 117 209.75 | 24 565 | 7917 |
比上年增长(%) | 7.8 | 12.8 | 9.6 | 10.7 |
(1)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有人认为,民富是生产出来的。结合表格运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的有关知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13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房产调控“国五条”实施细则,要求房价上涨过快城市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出售自有住房按转让所得的20%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规定( )
A.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B.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表现
C.目的是抑制房地产市场发展,平抑住房价格
D.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引导市场交易行为
自2013年1月1日起,我国对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其股息红利所得实行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持股超过1年的,税负为5%;持股1个月至1年的,税负为10%;持股1个月以内的,税负为20%。此举( )
①符合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要求
②是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③说明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④旨在引导金融投资,抑制投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民生政府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逐步把短板补上,还要坚守网底不破,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做好这些工作主要体现国家财政( )
A.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B.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C.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D.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该规划规定,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国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给予最高不超过6万元的财政补贴。这一举措( )
①有助于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
②必然对传统汽车的需求量产生重大影响
③可以促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
④有助于促进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