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他一生酷爱藏书,且对藏书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很多人对其深为赞叹。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得出正确可靠的结论来。

材料二 随着历史的演进,后来的人将实事求是的含义演变为说话、办事符合实际情况,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而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对实事求是又作了全新的阐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就是我们去研究。此后,实事求是就被视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材料三 习近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由班固到毛泽东再到习近平,实事求是含义变化的原因及意义。(12)

(2)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怎么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12)

(3)习近平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对习近平强调坚持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基本要求的理解。(14)

 

(1)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实事求是”含义的变化正是我国政治、经济变化的结果,又会对我国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4分) 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实事求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能够因时而变,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正是这种变化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党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分)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含义的创新是中国革命实践的要求,习近平对“实事求是”含义的创新是当前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样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4分) (2)①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4分)②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分)③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分) (3)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3分) 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党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3分) 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分)④总之,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根本一致的。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才能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4分)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可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文化的发展创新等角度作答;第(2)问主要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灵活运用认识论、唯物史观等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1129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材料一 精神不可丢

历史表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有生生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来推动,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一个民族穿越千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千年未有之强敌,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在新的征程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基固本。

(1)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评析。(8)

材料二 信心不可泄

习近平指出,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越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

(2)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6)

 

查看答案

扬州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欧阳修《西湖》诗形象地描绘出扬州西湖的胜境。这说明(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B.自然现象属于文化活动及产品

C.文化是人的灵感和想象

D.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查看答案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文化寓意是要(  )

A.发扬文化的民族性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增强文化的时代性

D.消除文化的差异性

 

查看答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关于民族节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能消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D.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查看答案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D.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