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对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是许多能源紧缺国家为应付能源价格高涨、抑制能源不合理消耗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指导意见》指出,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制度是指将现行单一形式的居民电价,改为按照电力消费量分段定价,居民用电越多,支付的电价越高的逐级递增的一种电价定价机制。各地居民阶梯电价实施方案于2012年7月1日开始在全国全面试行。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利用价格杠杆可以有效地节约电力资源。
(2)我国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是如何体现用矛盾的观点解决问题的?
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人这样评价:科学发展观是党理论创新的结晶,彰显了党的理论自信,也展示了党的理论之美。
材料二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留住美丽村庄。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人文特色日渐消退,甚至正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成了人们的期盼。
(1)结合材料一,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展示的“理论之美”。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材料二 2003年9月19日,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丽莉等54名同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王凤进等265名同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全国道德模范是当代中国的道德标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们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为人品格,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彰显了人间大爱,展现了人性大美,感动了全社会,温暖了全中国。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必将激励人们传播正能量,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分析怎样实现中国梦。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为公民如何发挥道德正能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当今“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经刻不容缓。
材料二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代表递交提案,建议将“勤俭节约”纳入基本国策,坚持不懈地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不断提升公民的节约意识,使之成为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自觉提高道德素养。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部署,以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加强文化的交流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实施名家大师培训工程,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物。
材料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必须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有人认为,国际关系就是文化关系,文化冲突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所作出的部署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简评“国际关系就是文化关系,文化冲突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的观点。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1)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让“美丽中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