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农民在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喜鹊冬天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这个实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人们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需要哲学的指导
②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为人类造福
③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
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13年1月10日起,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 )。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物质是永生不灭的,而阶级是物质,所以阶级是永生不灭的。”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
A.阶级不属于物质范畴,而属于意识范畴
B.阶级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称之为物质
C.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D.剥削阶级是要被消灭的,而无产阶级是永存的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该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水”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他还强调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材料二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这成为了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的政策。我国的“贵和”思想,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我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性。(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我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16分)
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会议强调要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材料一 下图显示的是我国2006~2011年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能耗下降状况。

注:我国每万美元GDP的能耗约为美国的2~3倍、德国的4~5倍、日本的8倍。
材料二 由于存在能源利用率偏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我国能源需求过快增长,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务院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
材料三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做好资源节约工作的经济意义。(9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加快构建节能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9分)
(3)分析材料三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