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该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水”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他还强调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材料二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这成为了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的政策。我国的“贵和”思想,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我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性。(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我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16分)
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会议强调要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材料一 下图显示的是我国2006~2011年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能耗下降状况。

注:我国每万美元GDP的能耗约为美国的2~3倍、德国的4~5倍、日本的8倍。
材料二 由于存在能源利用率偏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我国能源需求过快增长,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务院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
材料三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做好资源节约工作的经济意义。(9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加快构建节能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9分)
(3)分析材料三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8分)
尽管科学家们发现嗜热四膜虫这种单细胞生物有7种性别已经50多年了,但研究人员最近才了解到每个细胞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这项发现能够让科学家对DNA重组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表明(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引用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远航”和中国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形容不断发展的中俄关系。回答小题。
1.上述经典谚语和诗句的运用,拉近了习主席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也体现了中俄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处。这说明( )。
①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要尊重和认同各国文化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各项与上述谚语和诗句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