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4分) 材料一 目前国务院部门职责分工不尽合理,存在不少职责交叉、资源分散的...

24分)

材料一  目前国务院部门职责分工不尽合理,存在不少职责交叉、资源分散的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严重影响行政效率和政府权威。201331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必要性。(10分)

材料二  20121023,国务院在研究部署新疆工作时强调,当前,要始终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推进新疆工作,要统筹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为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住房保障、教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工程,把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

2)结合所学哲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方法论道理?8分)

材料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某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围绕“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如下:

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

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3)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材料三中的两种观点进行简要的评析。(6分)

 

(1)1.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适时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是行使其最高决定权的表现,也有利于加强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的监督。 3.《方案》的通过,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政府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树立政府威信,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1.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推进新疆的工作,统筹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系统优化的方法。 2.推进新疆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了全面的观点,反对片面的观点。 3.把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为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不懈地推进住房保障、教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工程体现了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 4.把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经济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持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观点一只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观点二只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经济建设,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解析】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首先针对设问进行知识定位,问题指向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国务院的方案,可定位本题知识涉及人大权力、民主集中制、人大与政府的关系,题目类型原因类,人大审议通过国务院方案的必要性,所以具体知识点运用还要针对设问指向进行语言的再调整,即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适时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是行使其最高决定权的表现,也有利于加强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的监督;《方案》的通过,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政府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树立政府威信,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本题知识限定模糊,需要到材料中提取信息,筛选材料所需知识点,题目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侧重方法论。根据题意,解读材料信息,题中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推进新疆的工作,统筹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系统优化的方法;题中推进新疆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了全面的观点,反对片面的观点;题中把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为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不懈地推进住房保障、教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工程,体现了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题中把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对立统一,题目类型评析类,评析类题目要注意既要分析其合理之处,又要分析其不合理之处。首先要对基本知识理论进行表述,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次要对材料中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进行分析,即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经济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持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后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即.观点一只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观点二只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经济建设,从而得出结论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考点:本题考查政府职能、宗旨、原则、依法行政、民主集中制、人大的性质、人大与其他机关的关系、系统优化、对立统一、主要矛盾、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  2007-2011年我国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情况

满分5 manfen5.com

 

表:我国五年计划规划平均增速

 

时期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

GDP平均增速(%

10.78

7.92

12.00

8.26

9.8

11.2

7-7.5

 

注:“十二五“期间指2011年—2015年。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976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3856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11年我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人均GDP4283美元,95,同期发达国家人均GDP4万美元。

材料一  对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增长不注重研究开发的投入,结构转型中驱动创新因素缺乏,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社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资源透支,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3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1)上图和上表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6分)

2)针对上述图表和材料一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12分)

材料二  文化是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浙江省绍兴市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他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城市历史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抓住机遇,不断繁荣城市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他们还根据绍兴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沉淀所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不断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和而不同”、共生共存,提高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10分)

 

查看答案

菜篮子里装着农民的收入,也盛着市民的支出;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种观点体现了

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

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既要把握现象,也要把握本质

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3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表示,中方将与非方解决“成长的烦恼”,要继续扩大中非投资合作,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向非洲转移,延长“非洲制造”的增值链,为非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材料表明

①中非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中非双方各有其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③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同利益是中非投资合作的基础

④中非投资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科学家们发现嗜热四膜虫这种单细胞生物有7种性别尽管已经50多年了,但研究人员最近才了解到每个细胞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这有助于科学家对DNA重组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每逢遇到重大灾害,社会各界就会纷纷加入到救灾和爱心捐助活动中来,化爱心为行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说明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爱心捐助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