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6月22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历经13年“...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622,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历经13年“申遗”成功。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在海拔2000多千米的山坡地上自然耕种的一种梯田文化,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文相结合,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是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帽天山之后的云南省第五项“世界遗产”。 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实践,这里形成了以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构的独特景观。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实用价值。红河哈尼梯田,是申报地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应该得到世界的珍惜和保护。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激增,年游客量达百万人次。 栉风沐雨千余载的“大地雕刻”,这一珍藏于群山深处的古老山地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这片秘境仙境,可否经受滚滚人流和巨大利益考验,能躲过动机复杂的破坏性建设和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压力吗?以前菲律宾就有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然而因为没有重视保护而引起梯田垮塌,最后被联合国下发警告通知。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人认为:要积极开发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开发是最好的保护。有人则认为: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要保护梯田文化,保持原生态。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10分)

2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对文化遗产的开发?请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2分)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菲律宾的教训,对我们在处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有何启示?(4分)

 

(26分) (1)(10分)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1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1分)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1分)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分)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2分)旅游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途径(1分) (2)(12分)观点一:支持对文化遗产的开发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2分)开发才能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符合当地实际。(1分) ②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当地经济要发展,就需要开发(3分) ③矛盾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保护和开发是统一的。(2分)没有开发就没有保护,只有开发才能实现更好的保护(1分) ④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2分)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实践,才能认识和推动事物的发展(1分) 观点二:反对文化遗产的开发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2分)过度开发会破坏文化遗产。(1分) ②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人们要尊重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分)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是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基础,(1分)认识规律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需要一个过程,(1分)急功近利往往会违背规律。(1分) ④价值观对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2分)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受利益的驱使,往往只顾经济效益而破坏文化遗产。(1分) (3)(4分)①坚持适度原则。适度开发(2分)②坚持全面的原则。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统一。(2分)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以2013年6月22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历经13年“申遗”成功为背景,第一问,考查材料体现《文化生活》哪些道理,结合材料,可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等角度考虑。第二问,考查用哲学角度回答,赞成遗产开发还是不赞成遗产开发。持赞成态度,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从实际出发、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的观点、主观能动性、实践等角度考虑,持反对态度,可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价值观的导向性来考虑。第三问,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菲律宾的教训,对我们在处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启示。本题可从适度原则、全面的原则、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考虑。 考点: 本题综合考查文化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哲学上主要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践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适度原则、全面的原则、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注:连续10年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使农产品在短期内得到较快增产的同时又造成了土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地力的下降,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造成了压力。

材料二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于121正式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作用功能互补。

材料三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农业大县的直接统计调查。编制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做到四个坚持的理论依据。(10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央一号文件体现的政府责任以及政府是如何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的。(10分)

 

查看答案

体内平衡法则是生物体能够调控自身内部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大自然赋予人类躯体自动保持体内各种稳态的能力。然而,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易人体内能量、营养素、激素、微生态等方面的生化失衡,破坏原有稳态。这表明

①人为事物联系比自在事物联系更具有破坏性

②外部因素能引起事物内部联系的改变,影响事物性质或状态

③人类在调控体内平衡方面并不比其他生物体具有更多主动性

④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是维系人体原有稳态的必要条件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展,PM2.5的浓度越来越高,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其危害也逐渐受到重视,加强PM2.5的监测和治理日益落到实处。这表明

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认识需要发展 

主次矛盾相互转化,要抓住重点

事物发展必然要经历曲折的过程,要坚定信心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转化,要防微杜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漫画《紧随其后》管理者的努力于事无补 的原因有(图中文字:禁摘、禁伐、禁挖、禁葬)

满分5 manfen5.com 

只注意意识目的性,而忽视其创造

只注意联系多样性,而忽视其普遍

只注意存在对思维决定性,而忽视思维的相对独立

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习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下面与底线思维方法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有

①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③牵牛要牵牛鼻子           ④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