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的主题词之一。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让人们不禁担忧:当几亿农民脱离土地,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那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居将如何保存?一些文物古迹是否会在铲车声中一去不复返?那些符合农村生活节奏的剪纸、刺绣、蜡染等民间技艺又何以存活?怎样才能既保持原有的历史因素,又能融入新的现代化因素,避免“千镇一面”?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们产生上述“担忧”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办好艺术盛会,建设文化强省”是齐鲁儿女的铮铮誓言。 “十艺节”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举办的第一个国家级艺术盛会。办好“十艺节”,是实践文化强国、民族复兴和山东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际行动。山东省拟重点抓好大型音乐史诗《黄河入海流》、吕剧《百姓书记》、京剧《瑞蚨祥》、杂技剧《聊斋遗梦》等重点传统规划项目。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分析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意义。(12分)
近年来,常熟市中学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该校艺术组教师谢燕月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常熟花边”引入课堂。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超出了学校和老师的预料,课程取得良好效果。该校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A.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是课堂 B.教育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D.教育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商业利益,拆旧仿古频频上演,致使名城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此举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予以“黄牌警告”。材料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
A.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保持原貌
B.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C. 保护传统文化与体现时代精神相对立
D. 发展民族文化必须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基础
2013年5月11日—17日,德国马尔巴赫市席勒中学17名师生对铜陵市一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访问活动。铜陵市一中给这些学生开设了汉语、中国民乐、武术、书法、剪纸、中国象棋等课程,受到德国师生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这说明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文化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国产优秀电视剧《火蓝刀锋》《民兵葛二蛋》《与狼共舞》等创作都取材于历史和现实生活,贴近群众、反映时代、弘扬主旋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这说明
①直面生活是文艺的重要使命
②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是检验文艺创作的根本标准
③不断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
④我国文艺创作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