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最高领导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最高领导层--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七位成员集体出现在国博“复兴之路”展览现场,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更好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自觉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强国梦属于国家,也属于每个中国人。

材料二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博“复兴之路”展览的意义。(12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1)(12分)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复兴之路》,创设文化氛围,能够使党员干部更好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自觉落实在实际行动中。(3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参观《复兴之路》展,这对于全体党员干部的人生轨迹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分)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参观《复兴之路》陈列展,有助于更加清醒的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活动。(3分)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通过《复兴之路》展览,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3分)。 (2)(8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和文化。(2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该题以国家博览会“复兴之路”展览的举办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个系统的知识,要求学生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等角度具体回答原理,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复兴之路”展览对人的影响。 (2)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考核,主要回答措施,是课本综合探究知识的考查。从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和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要点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启动,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中国多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行器,表明中国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已日趋成熟。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再到“天宫一号”,中国航天事业每次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都在壮国威、振民心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实施空间实验工程具有经济、科技、军事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工程所带动的基础科学和高科技相应措施进步,也有利地推动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材料二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国力。目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角度,说明我国为何重视航天事业,以提高文化竞争力。(12分)

(2)针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天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十八大报告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民为贵,君为轻”到新时期“人民观”演变的认识。

 

查看答案

江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多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过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③发挥先进文化作用,规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