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爱国主义,①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种共鸣不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排除,②③④观点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D。  考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爱国主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查看答案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查看答案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表明

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它们能够把周围的事务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 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C. 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D. 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

 

查看答案

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不仅为城市生活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工将会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之所以称呼农民工是城乡新文化的创造者,是因为

①农民工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农民工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农民工的社会实践有利于繁荣发展城乡大众文化

④农民工推动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