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也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8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2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2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题是一道小角度的试题,角度很明确,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类试题,考生注意答题模式一般是:原理+材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到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结合材料,说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12分)

 

查看答案

军事专家指出,航母是一个复杂的作战系统。作为大型水面舰艇,交付科研、试验、训练使用

后,不仅舰上各类装置、电子系统、武器系统等需要调试,军舰内部各个系统之间需要磨合,与编

队中其他舰艇的协同需要训练,舰载机飞行员训练、舰机协同等都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可见

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②对新事物要有足够的耐心促进其成长 

③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按规律办事          ④要做好量变的准备,等待质变的自然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手机养鱼种菜”这是2012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上展示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只需在农场或者鱼塘安装一个无线终端和传感器,就能和手机实现互联互通。当土壤出现干涸、鱼塘水质异常等情况发生时,用户不管身在何方,都可以通过手机遥控田地或者鱼塘里的传感器,水龙头就会自动开启。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能忽视事物的间接联系

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重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即科学实验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积极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挫折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勿以恶习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