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3年8月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2005年的1∶8.1变化为1∶6.3左右。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情况的出现意味着( )
①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升高 ②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③美元兑换人民币增多 ④人民币兑换美元增多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2.不考虑其他因素,中美汇率的上述变化产生的影响有( )
①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更具竞争力 ②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更便宜
③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更有利 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更划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假定某企业通过一种高新技术,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则( )
①其产品成本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②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③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 ④其盈利必定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09月20日05时37分,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1级地震,。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遭受损失。震后,全国各地、各部门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这些捐赠的物资是( )
A.是商品,因为它们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因为它们是劳动产品
C.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没有用于交换,没有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没有使用价值但有价值
政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某县政府针对农村精神文化匮乏、干群关系紧张、社会动员管理困难等问题,创造性开展“舞动乡村”文化活动。组织省、市、县级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提供服务、投入资金,推进示范点建设;组织村民现场“讲、评、议”好人好事,发动基层文化志愿者开展“我为老歌填新词”舞动乡村舞曲及主题曲征集活动,将思想道德、尊老敬亲、热爱家乡等内容作为新词,老歌新唱,歌颂生活;跳舞现场每周召开村情通报会,每月召开村民议事会,选派机关干部走进活动现场,讨论村务、评议工作、研究事项、调解矛盾。
材料二 某校组织高三学生开展“美丽福建网上行”活动,要求同学们上网搜集美丽福建的素材,并在“美丽福建”主题班会上展示搜集的材料。
同学甲:福建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加快“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十二条主要水系水质优良,2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为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福建“清新空气游”在全国悄然兴起,与去年同期相比,游客增加了28%。
材料三 针对日本政府的 “购岛”行径,我国西安、青岛等多个城市发生了多起民众的保钓示威行动和“抵制日货”运动,但也出现了打砸日系车4S店和日系汽车、日式餐厅等不理性行为。对此,专家指出,“抵制日货”多是不买日本品牌产品,但事实上许多日本品牌的产品在我国制造,抵制日本货虽然会让日本在华企业利益受损,但也会损害日资企业雇佣的中国员工的利益,日资企业为中国社会缴纳税金等公共贡献也会受损,进而损害我国经济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该县政府开展“舞动乡村”文化活动的必要性。(8分)
(2)结合材料二,公民应如何通过自己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助推经济的“绿色转型”?(10分)
(3)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材料三中民众对钓鱼岛事件的强烈反应。(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图为2008~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

注:①国际统计数据表明,一国一地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进入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期。2008年我国人均CDP超过3000美元,2011年达到5432美元。
材料二 2012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同时,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严厉打击偷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5分)
(2)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就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9分)
(3)材料二是怎样体现财政作用的?(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