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材料二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断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断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上述要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理由。(10分)

(3)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外交,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结合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阐释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4分)

 

(1)发展文化产业要遵循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规律,;(3分)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3分)要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借鉴世界优秀文化;(3分)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3分)要突出中国特色,发挥比较优势。(3分) (1点3分,4点即可) (2)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4分)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优先发展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分)③教育成就人生,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3)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外文化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我们既要“引进来”,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2分)②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针,是为了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认真阅读材料,找出十二五规划中对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对应着这些要求回答体现的哲学道理,从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分析和解读这些要求。(2)该题的原理是文化生活知识,理由即要回答为什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从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对人的教育、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等方面具体回答。(3)该题原理范围大致固定,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对应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回答。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体现了联系,是为了发展,从这两个角度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与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广东与江苏部分经济数据比较(表1)

表1  2012年广东与江苏经济数据比较(部分)

指标

广东

江苏

GDP总量(万亿元)

5.7

5.4

GDP增长率(%)

8.5

10.1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3

5.1

恩格尔系数(%)

38.4

36.4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2.8:1

2.5:1

说明:江苏是近年来东部经济崛起明星;广东在目前的全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积极先行先试。

材料二  广东在对外开放中走上了富裕道路,因此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比较优势陷阱”,即现有外贸有利可图形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阻碍。有权威人士提出,广东必须继续突出外向型经济的优势,要到海外投资办企业。

材料三  目前,到东盟设厂成为广东乃至全国众多企业的好选择。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在南海岛屿问题上存在一定对立。但是,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彼此互有需要,关系是友好的;彼此同属第三世界,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在经贸方面互利互惠,在农业和环保科技方面有很多双边交流合作,都希望在世界多极化中处于有利态势;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发展与东盟的友好外交关系。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略指出广东经济发展的方向。(4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广东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提措施。(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简述我国会怎样处理与东盟的关系。(12分)

 

查看答案

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节俭”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的新亮点:会场不摆鲜花,会议用过的稿纸要回收利用。节俭新风正在改变中国。这一改变体现了

①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胡锦涛在总结十年工作时指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那些哲学道理

①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                  ②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300余年前,顾炎武先生批评两晋亡于清谈,后人有“空谈误国”之说。30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人有勉于史,在“空谈误国”的清醒之外,更强调“实干兴邦”。从哲学角度看,“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

①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③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④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这一发现对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产生了明显效果。这启示我们: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②意外和失误是产生智慧、取得成功的起点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