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
材料一:党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 “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对个人消费、企业生产经营和国家发展可能带来哪些影响?(6分)
材料二: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通过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带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增加居民收入的意义。(10分)
材料三: 2012年11月26日,为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营造热爱文化,传承文化的良好氛围,四川合江县文广局组织合江县川剧团到尧坝镇开展了以“喜庆十八大文化农家乐”为主题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此次文化下乡活动让尧坝镇群众事受了一场视听盛宴,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推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切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到基层、宣传到一线、宣传到千家万户。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实施文化下乡活动的意义。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礼仪、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让观众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从唯物辩证法看,这种呈现形式
A.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B.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说明物质与精神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D.表现了事物的主次矛盾各有其特点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下列选项与材料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锦簇;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C.自然界的变化杂乱无章 D.认识具有反复性
火文化经历了数千年,其中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文明在中原大地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海南岛的黎族地区却保留至今。回答小题。
1.黎族的钻木取火是古代各类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现在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表明
①钻木取火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竿和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来。同时,在取火时要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钻出火来。这告诉我们
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石头、剪刀、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它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 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又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全世界。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