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现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现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

运用经济常识,结合国内外因素,阐述实现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的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总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需求面临一定下行风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分论点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增加我国经济建设投入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可以增加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用于对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的投入,特别是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如1997-2002年,我国累计发行建设国债66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的投入,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分论点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和减税,可以扩大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具有动力功能,消费需求的增长必然会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为实现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提供发展动力。如我国财政支出近年来加强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扩大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分论点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可以增加国家财政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的投入,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有利于激发出劳动者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如 【评分说明】 本题采用分析评分法。评分观察的行为特征: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分论点紧扣总论点;论述逻辑完整且连贯;有事实论证;表述语言通顺,正确使用学科术语。 考生展开论述可以包括以下逻辑线索: ①从财政的作用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包括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②从生产和消费关系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包括积极财政政策与结构性减税对扩大国内需求的作用、消费具有动力功能与经济增长(积极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扩大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扩大国内需求—消费具有动力功能或者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包括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对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公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积极财政政策—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财政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投入—实现社会公平—激发出劳动者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或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④从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积极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投资需求—经济增长 ⑤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论证,重要逻辑环节积极财政政策与结构性减税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依据上述5个逻辑视角可以展开5条逻辑线索,能连贯且比较完整地呈现其中3条逻辑线索,给8分。 【评分标准】 评分项1:总论点与分论点 分数 等级描述 3分 ①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总论点是对分论点的概括,与论题内在一致; ②大部分分论点紧扣总论点。 2分 ①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总论点是对分论点的概括,与论题内在一致; ②部分分论点紧扣总论点。 1分 ①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总论点是对分论点的概括,与论题较内在一致; ②部分分论点紧扣总论点。 0分 没有提出总论点;或没有提出分论点;或:总论点与论题内在不一致;或:总论点不是对分论点的概括;或:正文中没有提出若干分论点,并分别加以论述。 评分项2:分论点与论述 分数 等级描述 6-8分 ①大部分分论点紧扣总论点; ②围绕每个有效分论点展开的论述中,论述的逻辑线索连贯且较完整。 3-5分 ①大部分分论点紧扣总论点;②围绕每个有效分论点展开的论述中,论述的逻辑线索较连贯,但缺少部分重要逻辑环节。 或:①部分分论点紧扣总论点;②围绕每个有效分论点展开的论述中,论述的逻辑线索连贯且较完整。 1-2分 ①部分分论点紧扣总论点;②围绕每个有效分论点展开的论述中,部分逻辑线索连贯,但都缺少重要逻辑环节。 0分 提出分论点但没有加以论述; 或:提出分论点加以论述,但分论点不能紧扣总论点; 或:论述中没有连贯逻辑线索,只是孤立地罗列部分非重要逻辑环节,即简单堆砌教材内容。 注:“有效分论点”指分论点紧扣总论点,且围绕分论点加以论述。 评分项3:表述 分数 等级描述 2分 正确使用学科术语。 1分 使用学科术语,但个别表述有明显错误。 0分 较少使用学科术语; 或:使用学科术语,但表述有较多明显错误。 评分项4:事实论证 分数 等级描述 3分 在两个有效分论点的论述中,分别恰当举例并论证相应分论点。 2分 在一个有效分论点的论述中,恰当举例并论证相应分论点。 或:在两个以上有效分论点的论述中,都分别恰当举例,但没有相应论证,或只对一个展开论证。 1分 在围绕一个有效分论点展开的论述中,能恰当举例,但没有论证相应分论点。 0分 没有举例; 或:并非有效分论点中的举例论证; 或:举例不恰当。 注:“有效分论点”指分论点紧扣总论点,且围绕分论点加以论述。 【解析】 试题分析:论述题要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分论点紧扣总论点;论述逻辑完整且连贯;有事实论证;表述语言通顺,正确使用学科术语。本题可从财政的作用、生产和消费关系、公平与效率关系、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考点:本题考查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开车打电话、疲劳驾驶、超速超载、集体闯红灯、公共场所吸烟、乱丢垃圾、谎言逼停高铁、航班……。有令不行、法律法规有空子就钻,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成为可怕的习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痛批身边的“习惯性违法”现象。然而有市民认为,对“习惯性违法”不必大惊小怪,代表委员痛批身边的“习惯性违法”是小题大作。理由在于:

(1)“习惯性违法”的毕竟是少数人,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大的危害。

(2)“习惯性违法”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小事,算不上真正的违法。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能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

 

查看答案

材料  三个家庭的民生帐本

一个农民的医疗帐本----

“有了新农合,5100元的治疗费,个人只掏了1275元,没想到报销比例会这么高。”

一个农民工的社保帐本----

“缴满15年,我就可以拿到2470元的养老金了。15个人总共缴10万元,3年半就能收回来。”

一对夫妇的教育帐本----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一年省下400多元,对于农村孩子和困难家庭的孩子,这些钱可能直接影响到他能不能继续读书,甚至是以后的命运。”

(1)阅读材料回答,百姓的医疗、社保、教育帐本的变化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10分)

(2)好的政府需要有好的落实,要确保中央的政策执行有力,真正惠及基层百姓,地方政府应怎样作为?(10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  2012年夏天,“去西湖边‘看海’”、“到武大操场游泳”、“到成都也能看海”等字眼,成为网民调侃的灰色幽默。6月23日,暴雨中的北京再次登上了众多境外媒体的重要位置。BBC、《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图集,在时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看来,那场大雨后,“全世界都看了北京的笑话”。

材料二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换句话说,城市的地下世界是城市文明的另一面。城市“逢雨必涝”的背后,虽是极端天气作祟,但更多的是与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防汛排涝跟不上以及盲目扩张不无关系。我国城市“逢雨必涝”这一循环往复的怪圈的背后,主要原因,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其次,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再次,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排水系统难盈利,缺投资。

(1)据此有人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政府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理由。(10分)

(2)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为破解我国城市内涝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 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 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 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我国企业、公民个人角度,为建设“美好家园”提几点建议。(10分)

 

查看答案

自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重庆市检察机关受理提请批准逮捕黑恶犯罪嫌疑人804人,批准逮捕700人。对与黑恶犯罪有关的职务犯罪已立案侦查45件50人,起诉黑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被告人5人。这表明

A.打击刑事犯罪是我国政府最主要的职能          

B.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

C.政府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D.政府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