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 “贵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和实生物,同...

材料一  “贵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将“和”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冲突的原则,主张“协和万邦”。 也有外媒评论说,中国的“贵和”思想更多地带有传统的厚重外衣,而现代的通俗理解稍显困难;中国的“贵和”思想中国人人人都能理解,却缺乏国际化的生动诠释,其他民族在理解上总存在隔膜;中国的“贵和”思想更多停留于思想层面,而缺少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普通民众的身体力行的生动表达。“贵和”思想需要得到今天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赞赏!

材料二  “贵和”思想在我国对外关系上一直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些国家根据历史上“国强必霸”的逻辑,渲染中国威胁论。然而,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非洲期间,宣布未来3年内中方将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始终坚持扩大战略共识,增强战略互信,积极参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挑战,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让传统“贵和”思想在今天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赞赏。(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在对外关系上推崇“贵和”思想、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因。(10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中国的贵和思想要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赞赏,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在外交实践中践行这一思想,从而推动这一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其他民族对中国的贵和思想的理解存在隔膜,所以中国的推广和宣传这一思想时,应更多地采用其他民族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促进贵和思想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 ③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针对传统贵和思想传统色彩更浓厚,现代的理解稍显困难的问题,我们应对传统“贵和”思想加以批判继承,并注入符合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元素。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贵和”思想表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和平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国推崇贵和思想,并在外交关系上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的贵和思想、加强国家合作顺应了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了时代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难度较小,知识限定很明确文化创新,即包括一个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基本理论表述清楚之后,分别联系设问要求“传统‘贵和’思想在今天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赞赏”组织语言,运用文化创新的举措作答即可。(2)本题是政治生活原因类的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是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但此范围仍然过于宽泛,需要根据设问进一步圈定更小的范围,即设问中和平思想与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相关联,而设问中“加强国际合作”,则涉及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然后结合“贵和”思想组织语言,实现设问与教材理论的对接即可,一般原因类的题目语言组织常用语符合什么的要求,是什么的体现,学生需熟练运用此类词汇组织语言作答。。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点。主要是文化创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当今时代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把握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大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重申文化强国战略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材料二  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不仅事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的重大提升。当前,受经济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面对跌倒的老人无人敢扶,轧伤了的孩子无人敢救;做了好事反成肇事者,见义勇为反而走上被告席……但也应当看到,这只是社会的个别行为和少数现象。社会道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举措应顺应、遵循其自然过程,也不可超之过急。近来,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用双臂撑起坠楼男孩生命的四位“最美农民工”、为孩子教育而奉献青春的“最美乡村教师”、尽职尽孝的“最美母亲”……他们的行为激发了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生活变得温暖明亮。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10分)

(2)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观点。(10分)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梦幻般的发展屡屡震撼世界。在一些人看来,中国已从地区大国一跃成为世界大国。而就在前不久,作为美国政策制定重要依据的《全球趋势2030》报告提出,中国极有可能在2030年前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又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锤炼我们的大国气质,应该

①登高望远,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这是作为大国的基本要求

②宁静致远,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保持一颗平常心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求同存异,拥有开放包容胸怀

④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彰显决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绿羊羊,喜羊羊,穿着绿色新衣裳。小街走,大街站,有谁需要赶快上。帮助老,扶持幼,宾至如归暖洋洋。”这首童谣也表达了人们对广州亚运志愿者“绿羊羊”的赞许和认可。这表明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不断砥砺自我   

④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南宋蒋捷的这首《虞美人》,描述了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地点,听雨时的不同心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①情随境迁,人的心情总是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②人生在其不同阶段,面对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

③人生经历的不同影响听雨时的心情              

④人生难免有挫折,事物发展道路总是曲折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树叶是利用太阳能的高手,如能人工造出“树叶”,能源问题或许就能得到解决。最近的美国科学家诺切拉宣布造出人工树叶。这种人工树叶形状像扑克牌,只需放入水中,置于阳光下,它便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并将这两种气体存储在燃料电池中,以此发电。这个发明被认为是人类寻找替代能源征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这表明

A.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联系

B. 创造性思维和合理推论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存在

D.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