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

A.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

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D.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商品流通、商品的基本属性等知识点,题干说“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把商品卖出去,才能实现“商品—货币”的转化,实现商品的价值,否则,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破产,故D项正确,A观点错误,物物交换中是没有货币作为媒介的,B观点错误,只要是商品就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观点错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故答案应选D。 考点:商品流通、商品的基本属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图6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假定2012年甲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比2011年增加20%,货币流通速度由年平均5次降低为4次。如果该国纸币的发行量没有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上年售价120元的商品现在的售价为

A.80元               B.120元       C.180元       D.100元

 

查看答案

需求法则是指商品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随其价格下降而上升的一般规律。但生活中有时东西越贵越有人买,如天降大雨,小贩趁机提价推销雨伞,雨伞却卖得很不错。这表明此时

A.需求法则不起作用        B.处于买方市场

C.处于卖方市场            D.雨伞的价值上升

 

查看答案

下图(人民币元/100美元)表明

满分5 manfen5.com

A点到B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        

B点到C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

③  A点到B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     

④  B点到C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发现在一家扣针厂里,生产一枚扣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这家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000枚扣针,平均每人生产4800枚。如果让工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天连20枚扣针也生产不出来。这说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

A.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减少单位劳动时间的商品产量 

C.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D.减少商品的个别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