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曾以头号世界强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二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1)请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应怎样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12分)
(3)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请从实现人生的价值角度,就如何实现每个人的梦提两条建议。(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即将出台的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列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本次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制定立足于当前的现状:
现状一
|
中国 |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
|
当前西方国家 |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
|
1985 |
56.18% |
|
美国 |
65% |
|
2007 |
50% |
|
日本 |
60% |
|
2010 |
43% |
|
英国 |
71% |
现状二
有专家指出,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65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高达0.55。(基尼系数为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1)概括上述材料所揭示的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表现。(4分)
(2)有人认为,依靠政府减税就能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对该观点的认识。(10分)
材料二 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社会公平正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公平观是怎样发展的?(12分)
中国每年制作高达26万分钟的动画作品,真正优秀的却凤毛麟角。上海今日动画公司跳出“拿着作品找市场”的思维定式,凭着先卖创意,再卖产品的理念,通过制作《中华小子》的两分半钟动画样片,“俘获”全球片商的眼球,并收获了数千万元的预售合同。该公司成功的经验是
①在与传统营销模式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实现思维创新
②在先否定传统继而创新理念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③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找到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思路
④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实现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分)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对于感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感觉。但是,感动,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抓住了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顺应了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铸造起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感动中国》成为当前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精神品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节目创办以来的l l年间,100多位被评选出的“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他们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他们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已经催生了更多共识,凝聚了更多正气,引发了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感动中国》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12分)
材料三 100多位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的事迹不同、美德各异,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动;但他们又都拥有“爱国”“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宝贵的精神和品质,这些精神和品质又都升华为社会共同崇尚的理念和价值。
(3)这一现象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观点?请加以简要分析。(6分)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 2013年元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尤其是北京,PM2.5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1月12日,北京市环保局继续启动《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除通过各渠道加密发布健康和提醒信息外,将遭遇极重污染过程的区县还将采取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等强制措施。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1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内容,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应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2005—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及支出情况

表 2005—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

材料二 2012年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政府一方面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注重分类指导,统筹处理好增长、结构、物价关系,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通过办实事、好事、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发展成果。关键是政府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协调起来。
材料三 历史表明,福利水平过低,人民难以合理公平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不一定稳定;福利水平过高,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社会发展就会陷入停滞,并会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因此,有人认为:“国家福利”亦福亦祸,人难以把握。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表二的经济信息。(5分)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运用“生产与消费”、“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阐明“稳增长与保民生”要协调发展的理由。(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