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12月12日,据新华网报道:国务院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后,多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支持推动当地新能源汽车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时尚、低碳代名词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注:一方面,国家积极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奇瑞、比亚迪等国内知名汽车企业确立自主品牌战略,通过艰苦攻关,使其成本大幅降低,并且性能有了很大提升,更经济耐用。
(1)上述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4分)?结合材料一,分析图表中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12分)
材料二 某新能源汽车公司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取得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主要业务发展齐头并进、和谐发展的积极成果。该公司积极探索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增强了企业文化的魅力指数:一是搭建了“两个园地”,分别是能够摆放所有荣誉牌匾的“荣誉墙”,收录精典名言的“文化墙”;二是成立了“三个中心”,分别是多媒体学习中心,党员活动中心,职工健身中心;三是建立了“四种机制”,分别是党支部中心组学习机制、关爱员工长效减压机制、领导与员工沟通交流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该公司为什么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8分)
材料三 中国新能源逐渐成为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瞄准的对象。所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全球贸易制裁案中,中国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光伏“双反”案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决定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此前,欧盟也对上述产品进行了反倾销调查。
运用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指出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所在。(6分)

如果A、B两国都只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与分工之前相比,A、B两国生产的产品总量( )
A.小麦增加8蒲式耳、布增加16码
B.小麦增加20蒲式耳、布增加4码
C.小麦增加16蒲式耳、布增加4码
D.小麦增加14蒲式耳、布增加8码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针对治理国家之道时提出,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这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不折腾”思想一致。这告诫我们(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要树立群众观点
②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
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今年两会期间大部制改革出炉,其实最引人瞩目的是铁道部被撤销,部分被划归给交通部,组建铁路局。关于政府机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虽然有过失败,但是我们不能不全面看待我们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年的发展,这些发展,给经济社会以及群众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循环往复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和支流
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8分)实体经济是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它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当•斯密说:“国民财富非由不能消费的货币财富组成的,而是由社会劳 动每年生产的可消费的货物组成的。”实体经济是构成财富“物质内容”的源泉,其规模 和水平决定财富数量和质量,“国人苟能多一实业,则国家多一分之富矣”(孙中山语)。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 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1)结合亚当.斯密的财富观的有关内容,简要说明我国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7分)
材料二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下图是我国2008—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速情况:

注: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材料三 当前,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低、升级慢、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十 分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缺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中度低。
(2)概括材料二(含注)显示的经济信息。(3分)结合材料三,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就如何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材料四 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炒房、股票等市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艰难”的局面。 其实,虚拟经济是依附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背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则会诱发经济“泡沫”、滞碍生产效率、触动风险底线。 因此,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取向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虚”相生、良性互动。
结合材料四,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说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8分)
(24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追逐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其中三个学习小组收集的材料和探讨的问题,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同学:
【强国梦,几代人的夙愿】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但面对未来,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国际竞争也在加剧……成就“中国梦”,对于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关键在于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从而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谈谈党应如何审时度势带领人民成就“中国梦”。(8分)
第二组同学:
【宪政梦,不断接近梦想】2012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实行30周年。我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法制保证。维护宪法权成,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社会各方面应如何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8分)
第三组同学:
【中国梦,承继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 贵”、“和绥四方、礼通天下”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