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实体经济是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它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当•斯密说:“国民财富非由不能消费的货币财富组成的,而是由社会劳 动每年生产的可消费的货物组成的。”实体经济是构成财富“物质内容”的源泉,其规模 和水平决定财富数量和质量,“国人苟能多一实业,则国家多一分之富矣”(孙中山语)。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 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1)结合亚当.斯密的财富观的有关内容,简要说明我国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7分)
材料二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下图是我国2008—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速情况:

注: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材料三 当前,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低、升级慢、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十 分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缺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中度低。
(2)概括材料二(含注)显示的经济信息。(3分)结合材料三,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就如何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材料四 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炒房、股票等市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艰难”的局面。 其实,虚拟经济是依附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背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则会诱发经济“泡沫”、滞碍生产效率、触动风险底线。 因此,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取向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虚”相生、良性互动。
结合材料四,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说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8分)
(24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追逐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其中三个学习小组收集的材料和探讨的问题,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同学:
【强国梦,几代人的夙愿】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但面对未来,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国际竞争也在加剧……成就“中国梦”,对于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关键在于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从而将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谈谈党应如何审时度势带领人民成就“中国梦”。(8分)
第二组同学:
【宪政梦,不断接近梦想】2012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实行30周年。我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法制保证。维护宪法权成,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社会各方面应如何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8分)
第三组同学:
【中国梦,承继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 贵”、“和绥四方、礼通天下”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8分)
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写入宪法。到本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障碍仍然存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人们再一次审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用《经济学常识》的知识简要指出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利弊,并就其利弊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何启示。(提两条合理化建议)(9分)
某中学高二年级在探究本地文化发展战略时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省在文化建设,尤其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四川川剧大剧院试运行,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遗保护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省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1.74万个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6%、97.7%。
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四川省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理由。(9分)
(34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经济总量变化比较(GDP)
单位:亿元
|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5年
|
2012年
|
|
四川省
|
229.3
|
89l
|
40lO.25
|
7385.11
|
23849.8
|
|
浙江省
|
179.7
|
898
|
6036.34
|
13365
|
27005
|
注:人均GDP:2012年四川省21013元,浙江省:49791元
材料一 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川省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全面落实中央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41.6亿元,增长17.7%;坚持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相结合,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规划建设科技创新核心区,搞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以示范片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好新农村50个省级示范片和10个整体推进县建设,全省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村达到l万个以上;突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龙头产品和外资利用,实施“三带动”外贸创新发展战略,选择培育l0个外向型产业园区,大力拓展国(境)外市场。
(1)阅读表一,分析表一反映的经济现象,(5分)并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所学知识谈谈我省是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9分)
材料二 为进一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四川省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8市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进一步深化了对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四川省情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取向。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四川省委组织调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建议的必要性。(12分)
材料三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2l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也是21世纪头20年四川省的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政府必须清醒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推动我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3)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谈谈政府应怎样行使权力,让四川梦得到实现。(8分)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在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我国现阶段之所以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是因为
A.改革是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
B.探索真理的过程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
C.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改革
D.需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