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13亿中国人。一些地方“为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的情况屡见不鲜,着手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从哲学上看,解决上述环境问题的关键是
A.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B.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C.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D.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16分)

材料二 2013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多处城市连续出现了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针对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分)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9分)
(12分)2013年4月26日,中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颗卫星“高分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两个荷兰卫星分配器和三颗分别由厄瓜多尔、阿根廷和土耳其研制的小卫星。这是中国2013年度首次航天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5次航天飞行。
然而,此前的“长征”系列发射,次次惊险,都对航天运载火箭团队提出新的挑战,由于各国所使用的技术、参数不同,可供参考的资料都不一定符合自己的需求,为了解决种种挑战,只能根据实际,在探索中一次次修正、复核、改进。不断完善运载火箭的故检系统,攻下全新型号。为了运载火箭万无一失,从1993年起至今,火箭团队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但他们无怨无悔。
请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谈一谈运载火箭团队如何实现火箭成功发射。(12分)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增速总体放缓且有波动,并且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为此, 2013年1月下旬,习近平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材料二 有人认为,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遏制“舌尖上的浪费”?(10分)
(2)针对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2分)
“智能能源网”是由我国著名能源专家武建东提出来的新概念,这是国际上首次对智能能源网作出的定义,它标志着人类从电力智能化到能源体系智能化的更高端认识。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1.武建东第一次提出并定义了“智能能源网”的概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
A.是一种创新的思想意识,将决定着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B.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C.是从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
D.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武建东被国际业界誉为智能能源学说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以及新能源结构架构的设计者,这项原始创新成果标志着人类从电力智能化到能源体系智能化的更高端认识。由此也推动中国在能源建设领域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中国应该享有在这个领域重要知识产权的收益。这表明
①理论的创新有利于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②理论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③理论的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权威即是永恒的真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公安部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即将在明年1月实施。驾驶新规对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大幅加大惩处力度,多种行为将一次记满12分。这次驾驶新规修订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制定法规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