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M、N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A.M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企业应扩大该商品的生产
B.N商品是高档耐用品,企业就减少该商品的生产
C.当MN商品同时提价时,政府应对M商品征收增值税
D.当N商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
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中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是一场发生于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上午8时02分46秒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00千米。汶川地震、海地和智利的大地震等都造成众多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准确预报地震,防患于未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到现代,全球地震台网逐渐建立,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监控台网,人类观测预报地震有了重要进展。但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世界难题。
请结合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辨析:地震是不可准确预测的。(12分)
材料一: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谁都希望为建设美丽中国留下精彩的一笔。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如何处理建设“美丽中国”中出现的问题。(8分)
(2)从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角度看,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个人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9分)
材料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材料二: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材料三: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9分)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城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12分)
“少封路、少扰民,多服务、多造福”,不仅是领导者的垂范,更应成为执政者的共识,加以制度化和常态化。其哲学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群众利益的满足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