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节俭,“...

(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节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民间发起的“光盘”行动(即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莱打包带走), 使倡导节约、抵制浪费的风气日益浓厚,也彩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二  目前,越来越多的网民不但将自己吃剩的“光盘”拍照上传网上、更有网民开始“随手拍”他人的浪费行为,但有人认为,随手拍下他人的消费情况,也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网络民意调查显示,对于近期越来越流行的“光盘”行动,大部分网民表示认可,愿意借鉴并从自身做起,也有网民认为养成节俭的消费意识不是靠一次集中行动就能解决的。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崇俭抑奢之风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12 分)

(2)哲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请运用矛盾观对材料二中网民的言行进行简要评析。 (5 分)

(3)假如你参加了“光盘”行动,请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应该怎样做到节俭? (9 分)

 

(1)①崇俭抑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②社会群体以实际行动践行节俭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③当代社会需要节俭,节俭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④节俭精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每点3分,共12分)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网民响应“光盘”行动号召,厉行节俭,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但是如果影响了他人正常、合理的消费,就造成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3分)  ②矛盾两个方面的地位和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应该支持“光盘”行动在号召节俭方面的积极作用。(2分) (3)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 ②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节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养成节俭消费意识,需要长期的引导。 (每点3分,共9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节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俭抑奢”在文化生活角度,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去考虑。并通过结合材料展开来表述。 (2)本问限定的答题范围是矛盾的观点。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矛盾的观点”这一角度包括哪些知识点;其次是带着这些知识点去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归纳出这些知识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说明。材料中“目前,越来越多的网民不但将自己吃剩的“光盘”拍照上传网上、更有网民开始“随手拍”他人的浪费行为,但有人认为,随手拍下他人的消费情况,也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等;材料中“对于近期越来越流行的“光盘”行动,大部分网民表示认可,愿意借鉴并从自身做起”体现了抓主流的观点。 (3)本问限定的答题范围是发展的观点。首先,明确发展的观点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动力等知识点。其次,通过对材料的把握来确定用到的知识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说明即可。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点。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矛盾的含义、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发展的普遍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 2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

材料一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图10示意近5年GDP、财政收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满分5 manfen5.com

注:数据来源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扣除价格因素)

 (1)分析上图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5分)

材料二  实现中国梦,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我们肩负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分)

材料三  成就中国梦,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在复兴过程中每个个体自我实现之梦,强国梦属于国家,也属于每个中国人,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3)报据材料三,运用 《政治生活》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成就中国梦。 (12 分)

 

查看答案

央视推出“走基层”系列节目: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到“最美乡村医生”,再到“最美消防员”。透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我们领悟到

① 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②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③ 只有基层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树立止确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3D 打印技术是刚刚兴起的一项革命性技术,与现在的打印技术相比,其最大的创新在于随着打印材料不同,可以打印任何东西,包括人体器官(原料是细胞)、房子(原料是建筑材料)、机械(原料是金属)等,目前因为是概念初创, 3D打印机价格昂贵,功能也有限,但人们相信,3D打印技术会更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3D打印技术的出现表明

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所处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 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 3D 技术发展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 科学研究应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39分)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推进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在欧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协调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实现了现代化。而在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或停滞,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没能跟进,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出现了城市贫民窟(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等社会问题。

(1)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如何推进城镇化。(12分)

读图。根据词云图的生成原理,词语出现频率越高、显示规格越突出、离图中心越近。公众借助高频词云图,可以数据化地了解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委员们在提案中关注的话题。

满分5 manfen5.com

(2)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说明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11分)

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6分)

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说,我到欧洲去访问,对方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跟他们讲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觉得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有合作的机会。如果只跟他们讲产业,讲中国要加快哪些产业的发展、提高哪些产业的层次,他们就觉得是在与他们竞争,甚至会琢磨怎么搞反倾销来限制我们。

(4)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应怎样打消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并说明这样做的政治意义。(10分)

 

查看答案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 年主要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2万亿元,增速为7.8%,已达到并略高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7.5%的增长预期目标。可谓“国家年报”。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注: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把O.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三次改革与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70年代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场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增长,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农村正面临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即农村城镇化。

材料三  某地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弘扬村落文化,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使美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并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农村的三次”浪潮”。(8分)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用文化提升乡村品味”的意义。(1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