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
材料一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图10示意近5年GDP、财政收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扣除价格因素)
(1)分析上图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5分)
材料二 实现中国梦,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我们肩负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分)
材料三 成就中国梦,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在复兴过程中每个个体自我实现之梦,强国梦属于国家,也属于每个中国人,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3)报据材料三,运用 《政治生活》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成就中国梦。 (12 分)
央视推出“走基层”系列节目: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到“最美乡村医生”,再到“最美消防员”。透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我们领悟到
① 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②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③ 只有基层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树立止确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D 打印技术是刚刚兴起的一项革命性技术,与现在的打印技术相比,其最大的创新在于随着打印材料不同,可以打印任何东西,包括人体器官(原料是细胞)、房子(原料是建筑材料)、机械(原料是金属)等,目前因为是概念初创, 3D打印机价格昂贵,功能也有限,但人们相信,3D打印技术会更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3D打印技术的出现表明
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所处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 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 3D 技术发展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 科学研究应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9分)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推进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在欧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协调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实现了现代化。而在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或停滞,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没能跟进,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出现了城市贫民窟(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等社会问题。
(1)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如何推进城镇化。(12分)
读图。根据词云图的生成原理,词语出现频率越高、显示规格越突出、离图中心越近。公众借助高频词云图,可以数据化地了解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委员们在提案中关注的话题。
(2)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说明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11分)
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6分)
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说,我到欧洲去访问,对方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跟他们讲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觉得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有合作的机会。如果只跟他们讲产业,讲中国要加快哪些产业的发展、提高哪些产业的层次,他们就觉得是在与他们竞争,甚至会琢磨怎么搞反倾销来限制我们。
(4)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应怎样打消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并说明这样做的政治意义。(10分)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 年主要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2万亿元,增速为7.8%,已达到并略高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7.5%的增长预期目标。可谓“国家年报”。
注: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把O.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三次改革与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70年代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场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增长,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农村正面临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即农村城镇化。
材料三 某地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弘扬村落文化,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使美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并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农村的三次”浪潮”。(8分)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用文化提升乡村品味”的意义。(12分)
(24分)某校高三同学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近年来,“最美现象”不断涌现,感动你我,感动中国。以自已腿换别人命的“最美女孩”刁娜、因救学生而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忍巨痛仍救乘客的“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现象”让人们感召了道德的力量,为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极大的榜样引领作用。(1)运用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阐述“最美现象”的价值所在。(12分)
(2)据材料,从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角度,说明“最美现象”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