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的著名论断表明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发展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说过: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一年。人民需要政府的冷静、果敢和诚信;政府需要人民的信任、支持和帮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蔓延、发展,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我将在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总理的讲话告诉我们
①看问题要抓住主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既要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④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经济平稳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民主有序推进,社会和谐稳定。15年的实践使广大香港同胞深切地体会到“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香港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材料表明
①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③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其认识的发展
④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时下,不少惠民工程屡成“毁民工程”甚至“伤民工程”,究其原因,都存在决策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是制度与程序出了问题。为此,媒体呼吁:惠民工程也要“守规矩”。这启示我们
A.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人们立场的影响
C.要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遵循客观规律的统一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可能不同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这是推选委员于丹对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两位教师的评价。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物质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主观努力
③人生价值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④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据此回答题。
1.2012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当年荡气回肠、振聋发聩的声音,对当前的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这主要是因为
A.改革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B.改革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因为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理解的公平、正义往往是一种平均主义。现在,人们理解社会公平、正义时有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个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另一个是为每个社会成员自由充分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平等的机会。这表明( )
①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历史性 ②认识发展具有无限性
③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导向不同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