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据此回答题。

1.瑞典文学院给莫言的评价: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莫言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莫言曾经自称为“妖精现实主义”。《生死疲劳》、《酒国》里的妖魔鬼怪,与《西游记》、《聊斋志异》的古典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这告诉我们

①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②实现创作主题的意图,需要摆脱艺术创作规律的束缚

③既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艺术整体化

④艺术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3.莫言的作品《红高粱》曾被改编为电影,取得成功。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而成功的影视改编,又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事物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D 2.B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①与题意不符,题干说的是认识世界,而不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②观点错误的,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而不是摆脱规律,故说实现创作主题的意图,需要摆脱艺术创作规律的束缚是不科学的,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D。 2.该题考查认识,题干说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故①②符合题意,①④观点错误,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但错误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不统一的,认识也不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故答案应选B。 3.该题考查联系,题干说文学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而成功的影视改编,又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说明事物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故C观点符合题意,ABD观点均没有体现,故答案应选C。 考点:意识的能动性、认识、联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休谟说:“除了对知觉之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此观点属于

A.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决定存在

 

查看答案

一位哲学家说:“你须注意: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道德的条件完全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夸大了人的品格本性和人的精神人格的内在力量,是唯心主义观点

④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每个人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哲学智慧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查看答案

有人曾经问过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你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他回答说:“一个没有人去思考形而上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社会。”这一观点意在强调哲学

①能够使人善于思考,增长智慧     ②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③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④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有两只手:一只是“看得见的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要受“看不见的手”的制约,“看不见的手”要间接受控于“看得见的手”。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只手”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