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甲认为,“气者,理之依也”;乙认为,“存在即被感知”。(10分) (1)甲、乙两...

甲认为,“气者,理之依也”;乙认为,“存在即被感知”。(10分)

(1)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两种哲学阵营?其根本分歧是什么?

(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为哪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1)甲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乙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4分) (2)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感觉、意志、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③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6分) 【解析】 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一问要准确判断甲和乙各属于哪一哲学派别,并回答根本分歧,是课本基本内容的理解和识记。第二问要在第一问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回答,只有第一问准确判断乙是唯心主义,才能回答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和各自的观点。是课本基本内容的识记回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一般。 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即根本分歧、唯心主义的形态及基本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2年,我国政府部门首次认可“文化产业”这个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于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和安排。

(1)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10分)

材料二 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山东“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全面提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级战略建设;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结合材料二,对山东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材料三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网络为我们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是如何利用网络有效学习、提高自己,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文化生活》以后应掌握的内容。

(3)请完成以下表格,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效(6分)

 

查看的网页内容

“文化生活”依据

例:人际交往

发现身边的文化名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学科知识

唐诗宋词优秀小说散文

 

文艺活动

 

优秀文化对人有积极影响

道德修养

模范人物、道德楷模

 

材料四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他说“祖国已经解放,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的品格成就了他的科学,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的“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

(4)结合材料四,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才智与品格的关系。(6分)

 

查看答案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格言、警句与“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体现相同道理的有

①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 ②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③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查看答案

每年高考临近,一些佛教名山都会迎来一些高三老师,他们祈祷着自己带的学生能在高考中有个好“收成”。这种世界观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