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60年,雷锋当上了运输兵。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60年,雷锋当上了运输兵。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写下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的生命虽然短暂,雷锋精神却是永恒的.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自此广泛传扬。

1977年,刚入伍的郭明义代表新兵宣誓:“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几十年来,郭明义多次发起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资助学、义务献工等活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201 1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2012年被人们称为“最美的感动年",涌现出“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一大批平凡的英雄,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雷锋精神,使人们在温暖和感动中产生向上的精神力量。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践行雷锋精神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雷锋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激励着—代又—代人。践行雷锋精神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在劳动创造和奉献社会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解析】 (1)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意义类试题特别是“某种精神”等主观事物的意义试题解答重点在于,注意分析设问指向问题的上下游,即这种精神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是先进还是落后的,其次,发扬、践行、弘扬、坚持这种精神的作用。分析本题可知:首先“雷锋精神”是先进的正确的意识,是先进的文化;其次回答“雷锋精神”的作用,分析设问,要求回答“雷锋精神”对塑造人生的作用,第三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即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步运用上述知识,分析“雷锋精神”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2)本题属于理论再现类试题,考查考生对教材的掌握能力,考查方式为直问直答型。对教材较为熟悉的考生都可以回答正确。解答此类试题时,也要注意原理的“来龙去脉”,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因此在作答时,要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回答,一是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三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考点定位】(1)本题考查必修3文化生活中关于文化作用,特别是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有关考点。(2)本题考查必修3文化生活中关于价值观的导向、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考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大为不同。

材料一由于气候变迁,甲县的耕地沙化严重.为防止土地退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利用泡桐树适应性强、扎根较深、生长迅速等特性,探索出农作物与泡桐树间作的耕种模式,既防风固沙绿化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农田小气候,又促进了农作物增产.经过多年的努力,甲县已经将46万亩(1公顷="1" 5亩)沙化土改造为良田,森林覆盖率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8%提高到现在的20.16%,主产作物小麦亩产增收15%至2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激发了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材料二乙县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粮,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该县为实施森林增长工程,计划五年内植树50万亩(约占该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201 3年一年要完成植树10万多亩。为此,县政府制定了《实现“森林增长”的实施意见》.由于适宜造林的土地并不多,为了完成任务,一些乡镇以每亩一年600元左右的价格将已种植小麦和油菜的耕地流转出来植树。有的是农作物与树苗间种,有的是直接将地里的油菜、小麦全部刨掉栽上树苗。这种做法既改变了土地用途,影响了粮食生产,也损害了农民利益,受到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质疑。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两地政府推行的植树造林活动对政府权威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说明基层政府应怎样正确行使权力,树立自己的权威。

(2)甲县和乙县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成效殊异。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其成效殊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辨析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查看答案

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  ④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发展历史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①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

③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