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

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材料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检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3)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 (2)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在国外举办敦煌莫高窟艺术展览和主题艺术节;扩大含有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的商品出口;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合作。 【解析】(1)本题以“敦煌莫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对立统一”相关哲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给定哲理,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的观点,从材料可知,由于保护不当,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因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护为主,限制游客数量;注意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 (2)本题考查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难度不大,基本属教材知识的简单运用。首先定位科技创新是主体,其次分析文化传承,即传播与继承,发展的实质是创新,因此本题可以简单理解为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播与交流、科技创新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根据这三点作答即可,本题基本属于理论层面,对教材较为熟悉的考生不难答出。 (3)本题就文化交流与传播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也有一定的理论局限,即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可从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等)入手,也要从做文化交流的使者入手,一方面要强调文化的走出即传播与交流,另一方面要从如何增强影响力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有着矛盾的哲理,包括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考点。必修3文化生活中科技在文化发展的作用,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等考点。必修3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播的途径、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等考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

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足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注.M省2010年对1 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收入增加,户均增加7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10409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查看答案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应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有人把一块关玉献给子罕,子罕不交。似玉者说:我把玉给工匠看了,他们认为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回答: “你把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给我,那么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子罕拒玉的历史典故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的价值是变化的因为其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

②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其价值选择就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