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私人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

GDP(万亿元)

人均收入(元)

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

2004

600

16.0

6179

5.62

2006

1149

20.9

7668

6.70

2008

1947

30.1

1027

6.31

2010

3442

39.8

14394

7.54

2011

4322

47.1

16241

 

材料二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2)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汽车生产企业会以提供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而通过借贷刺激社会总需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最早提出以赤字财政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家是谁。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汽车强国。要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创新是关键。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予以说明。

(4)成为汽车强国是产业梦,成为“有车一族”是家庭梦,青年学生也有自己的梦。青年学生的个人梦想无论多么色彩斑斓,都只有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中才能实现。请分别运用《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知识,探讨为什么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1)①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③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④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2)(10分)①凯恩斯。②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为此,凯恩斯提出了赤字财政政策。 (3)(10分)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一定意义上发展就是创新。(或辩证的否定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发展。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关键部分的作用。抓住创新这一关键,能够推动汽车强国建设整体工作的开展。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抓住创新这一重点,是实现汽车强国的关键。④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6分)《生活与哲学》: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或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或个人价值的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政治生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或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的实现需要履行义务,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汽车消费为背景,用文字、图表数据等材料给出了2004—2011年间我国居民汽车消费的现状,并分析了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主要考查“经济生活”中有关消费的知识,本知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社会的热点。从题型看,本题属于“认识类”的试题,一般要求正反两面辩证地分析,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综合考虑。从试题材料涉及的内容看,材料一阐述了2004—2011年间,我国汽车消费的整体趋势、意义及有关原因分析,涉及到的知识点为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材料二描述了汽车消费带来的诸多问题,可以运用理智消费的角度分析。 第(2)问主要考查“经济学常识”中“凯恩斯革命”的相关知识。设问要求回答最早提出以赤字财政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家及理论依据,具体回答时要求运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及有效需求不足等知识点回答。 第(3)问主要考查“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中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设问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我国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的关键是创新。首先,它指明了解答本题的知识范围,即以“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知识为范围;其次,在本题中它还指明了答题的大致角度,即可以从发展的实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主次矛盾和创新的作用等角度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第(4)问属于探究型试题,要求从“生活和哲学”和“政治生活”中各选取一个知识,说明个人梦想的实现为什么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其实质要求回答这样做的理论依据,从“生活和哲学”的角度,可以运用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知识分析;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可以运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或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等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考点定位】综合考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下表所列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部分工作。

1

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原则上都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五年中先后向社会公布48件法律草案;同时健全吸纳公众意见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2

结合听取审议国务院有关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现场直播;对重点问题加强跟踪监督。

3

加强和改进代表联络服务工作,建立健全260多个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拓宽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支持代表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

4

依照法定程序,保证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锅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而,近年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非常严重,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3年初,为响应中央历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了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响应,并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之急速升温。这一活动唤醒了人们的节俭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广泛认同。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

 

查看答案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这表明                              (   )

A.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一律平等

B.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发展是和平的坚实基础

 

查看答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政府机构改革的声音与步伐始终伴随,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日渐清晰,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                           (   )

①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④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网络反腐的成效被形象地称为“小鼠标绊倒大贪官”。今日,为鼓励广大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回应网民对反腐倡廉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络同步推出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举报监督专区”的设立                                                   (   )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②推动了反腐与网络功能的良性互动

③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③确保了国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