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辨析题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

辨析题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4月26日,地震已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全力投身于抗震救灾,全国人民与雅安人民心连心,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

运用唯物论相关原理辨析:“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说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的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2分) ①“天灾不由人”即天灾的有无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人们不可能改变自然规律决定的自然现象中的天灾。(2分)②“抗灾不由天”即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的,人类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在尊重实际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天灾的。(2分)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强调了事在人为,说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分)对“成事在天”则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把战胜灾害的胜利归于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利用,就是正确的;如果把战胜自然的希望寄托在“天意”“神意”上,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设问中“唯物论”已经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唯物论里主要是物质、意识、规律三个原理。“天灾不由人”即天灾的有无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人们不可能改变自然规律决定的自然现象中的天灾。“抗灾不由天”即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的,人类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在尊重实际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天灾的。因此“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此说法是正确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强调了事在人为,说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于“成事在天”则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把战胜灾害的胜利归于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利用,就是正确的;如果把战胜自然的希望寄托在“天意”“神意”上,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 考点:唯物论的主要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2年11月25日,为我国航母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J-15舰载机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逝世。罗阳同志生前忠于事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航空事业。这说明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

B.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追求

C.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D.社会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查看答案

以下说法与下图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①满足现状,摒弃那些与现实不一致的想法

②面对现实,不能改变不幸就学会改变心态

③辩证思考,不幸与幸运都只是相对而言的

④学会自信,寻找生活中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这句话说明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2012年l2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的深空,与图塔蒂斯小行星擦身而过并拍摄到该小行星照片。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该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突破并验证了卫星对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与飞行控制技术,这同时标志着嫦娥二号工程完成再拓展试验后完美收官。上述材料再次印证了

①社会实践不断地发展,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科学技术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人们能够通过正确意识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

④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说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和”。农耕时代的人们普遍认为,禾苗是天地万物和谐的产物,禾苗是自然协调的象征。以上材料说明

①农耕时代所产生的观念,反映了该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图景

②农耕社会的生产实践,是顺应该时代观念的需要而产生的

③禾苗被赋予自然协调的象征,源于农耕时代的生产活动

④禾苗被赋予自然协调的象征,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农耕社会无必然联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