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动山摇的大灾难降临,人们艰难求生,也苦苦求学;当福岛面临着进一步升级的核泄漏危机,世界各国也掀起了对核电安全的全面评估。在浩劫面前,“失去的不只是生命,再生的不只是希望”。这段话给我们的方法论启示是
①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俗话说“天有阴晴”、“事有成败”、“河分两岸”、“浪有起伏”、“人有祸福”等,它们共同包含的道理是
A.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B.任何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要善于抓住主次,统筹安排
D.世界上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活动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批判精神 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D.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据此回答题。
1.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法新社文章称,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关注中国动荡的20世纪。他的作品带有政治意义,有着黑色、愤世嫉俗的幽默感。作品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抗日和中国内部的斗争等。莫言在海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红高粱》,讲述了中国上世纪20-30年代东部乡下的故事。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这表明
①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
③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2.瑞典文学院给莫言的评价: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莫言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莫言曾经自称为“妖精现实主义”。《生死疲劳》、《酒国》里的妖魔鬼怪,与《西游记》、《聊斋志异》的古典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这告诉我们
A.成功的艺术创作必须完整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
B.实现创作主题的意图,需要摆脱艺术创作规律的束缚
C.既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艺术整体化
D.意识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3.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