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2011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2011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响应、积极参与,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倾听百姓心声、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9分)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才能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报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基层群众的呼声,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真实可信、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闻报道。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通过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才能提供群众喜爱的、有实用价值的新闻信息服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审读材料可知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进行文化创作要“走基层”,实质是深入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群众。“改文风”就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所以做好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意思,从而结合课本知识组织答案。 考点:文化创作要深入实践、深入人民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2年9月23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一位院士的最后时刻”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他,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远在西北大漠,有一个以马兰命名的核试验基地,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为打造我国的和平之盾而努力。林俊德,便是马兰人中的一员,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他把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当做毕生努力的目标。在他生命的最后3天,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后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把生命的全部献给祖国。这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它激励着无数人用汗水与牺牲,铺就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

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你对“马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基石的理解。(9分)

 

查看答案

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典礼分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板块,每个版块分别采用播放短片、现场访谈、情景再现、歌舞表演和朗诵等形式,描绘了震撼人心的道德“群英谱”,生动展示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原因。(12分)

 

查看答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在文化建设中应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10分)

 

查看答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以生动的文学艺术形式

①表达了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的美好追求 ②抒发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乐观情怀

③体现了科学理论武装人的价值引领   ④迸发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感召力量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