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不会开车、不会上网、不会讲英文,被称之为“现代文盲”。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中现...

不会开车、不会上网、不会讲英文,被称之为“现代文盲”。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民族文化会失去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在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优秀外来文化。故②项错误。必须解决“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的问题,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离开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民族文化会失去根基。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本题选B项。 考点:为什么继承传统文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主张开展思想文化上的解放运动,宣扬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辛亥革命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①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③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传递、沟通、共享文化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看,强调了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D.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查看答案

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本部分共1小题,共14分)

近年来,中国多地的持续的大雾天气使得“PM2.5”这一陌生的专业术语,成了民众口中的热词。某校高二(1)班的5名同学组成探究小组,对PM2.5的成因、检测和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展开了热烈讨论,请你一同参与。

信息点击

2011年秋季对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来说是一个多雾的季节---先后共发生15次较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无PM2.5的相关限值,这也造成了环境部门发布的评价结果与老百姓主观感受不太吻合的现象。在公众对大雾天气的持续关注过程中,一个原本陌生的词汇PM2.5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迅速成为网络热词。2012年2月29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简要说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过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

观点碰撞

同学甲:据我了解,一台PM2.5检测仪器大约要花费二三十万元,一年的运营维护成本近5万元,一个监测站常年运行下来成本很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的检测还有一定难度。

同学乙:但是在全国推广PM2.5的检测,也意味着大量检测仪器的上马,相关生产企业也将迎来一个较大的市场机会,还是应当尽快在全国推广PM2.5的检测工作。

(2)请你站在同学甲或同学乙的立场上,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论证该观点。

参与行动

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PM2.5主要来源于日常发电、汽车尾气、工业生产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只是第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才是关键。

(3)请你提出两条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建议。

 

查看答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他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关系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