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 截止到2012年3月1日,国际油价大涨。伦敦油价涨幅接近3%,而纽约和伦...

材料一 截止到2012年3月1日,国际油价大涨。伦敦油价涨幅接近3%,而纽约和伦敦两地油价均创下9个月的新高,对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构成了威胁。据欧佩克统计,原油价格上涨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每年有约1%的新增探明储量;二是伴随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原油消费水平今后20年将上升到1.9%;三是开采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撑油价升高。从长期来看,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能源,其价格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二 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油价上涨到5元/L,有2%~4%的潜在消费者会放弃购车,而油价涨到6元/L,则有5%~8%的潜在消费者放弃购车。油的涨价让人们对汽车使用的另一燃油——柴油开始密切关注,需求量不断上升。

(1)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价格变动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6分)

(3)你认为汽车产业应如何应对高油价,使汽车产业走出困境?(10分)

 

(1)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石油的生产规模有限导致油价不断升高。②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生产石油的成本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本身的价值量增大,价格较高。 (2)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价格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减少;价格低,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增加。由于油价的升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从而减少。②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不但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汽油与汽车是互补品,汽油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汽车需求减少;汽油与柴油是替代品,汽油价格高,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对柴油的需求增多。 (3)①调节生产。由于汽车需求量减少,生产厂家应该适当地缩小生产规模。②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竞争优势。③依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比如开发柴油汽车。④诚信经营,通过优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产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创名牌产品。⑤进行强强联合或者企业兼并,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形成规模效应。⑥采取正确的经营战略,依据市场需求生产,善于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以原油价格上涨为材料,第一问,结合材料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该题问题较为明确,即价格多变的原因,从价值决定价格和供求影响价格两个方面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即可。对材料内容要注意归纳总结,对应原理回答。第二问,价格变动如何影响人们生活,是价格变动的一方面的影响。学生对课本原理要全面回答。结合材料中油价上涨,购车减少的事例,要分析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相关商品需求量有影响,重点分析互补商品的变化。第三问,面对油价上涨,汽车企业如何应对。该题一方面要回答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一方面要回答企业如何经营。 考点:价格多变的原因及影响、企业的经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从开车人遵章守规,到汽车制造商增强环保意识;从邻里相处,老死不相往来,到车友相遇微笑真情互动;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到珍惜人的生命,都是“车德”涵盖的内容。加强“车德”建设,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思想决定行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查看答案

“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而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这是《桓公知士》中,齐桓公对大臣们阻挠任用宁戚为齐国大夫所做出的答复。齐桓公坚持将宁戚“以为卿相”,并在其辅佐下成就了霸业。这则故事启示人们在对人才的选拔上要

A.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C.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抓住主要矛盾

 

查看答案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种朴素的阴阳和谐体现了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查看答案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物质决定意识 ④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