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而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这是《桓公知士》中...

“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而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这是《桓公知士》中,齐桓公对大臣们阻挠任用宁戚为齐国大夫所做出的答复。齐桓公坚持将宁戚“以为卿相”,并在其辅佐下成就了霸业。这则故事启示人们在对人才的选拔上要

A.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C.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抓住主要矛盾

 

C 【解析】 试题分析:不能因“小恶”而忘“大美”,即美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恶是支流,是次要方面。启示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种朴素的阴阳和谐体现了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查看答案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物质决定意识 ④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2年“两会”前,人民网对“两会热点话题”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局部)见下表。

网上调查

网下电话调查

热点话题

得票率(%)

排序

热点话题

得票率(%)

排序

社会保障

52.4

1

房价调控

37.6

1

收入分配

38.1

2

食品安全

33.9

2

医疗改革

22.1

3

物价问题

32.5

3

注:网上调查的参与者以中青年人为主,其中既有非农业户籍人口,也有大量农业户籍人口;网下的电话调查对象则集中在城市居民。据此回答题。

1.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一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D.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唐太宗的“君存百姓”再到谭嗣同的“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从认识论角度看,这说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

A.“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D.“物是观念的集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