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三 中国和非洲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倡导不欺寡,不凌...

材料三  中国和非洲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倡导不欺寡,不凌弱,从而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新中国的成立和非洲国家的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非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现中国和非洲的发展振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进入新世纪,中非贸易发展迅速,见下表:

中非贸易基本情况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注:中国在加强务实合作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附带任何条件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对非投资为非洲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5)上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中非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6)2009年2月10日一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亚非5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巩固友谊,深化合作,同迎挑战,共谋发展,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友好合作之旅。结合材料,说明中非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12分)

 

 

 

 

(5)现象:中非贸易额增速大幅提升;双方贸易产品结构不同,既有各自的资源优势, 又互为市场,互补性强;双方同为发展中国家,坚持平等互利,互为重要贸易伙伴。(2 分)    原因:①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益转向亚洲,中国发展模式引起非洲 思考;②在对外贸易中,坚持平等互利原则;③发展中非贸易,有利于互通有无,调剂  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有利于应对国 际市场竞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每点2分,共6分)      (6)①体现了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发展中非友好合作, 同迎挑战,共谋发展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③体现了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中非友好合作能促进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④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中非关系有利于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⑤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对外职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奉行和平外交,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是我国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对外职能要求。(每点3分,答出4点,且论述正确可得满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针对社会事业长期发展滞后,民生领域“欠账”多的实际,近几年来,我国财政逐步转向“民生”财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图表:2009年中央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授入情况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把保

 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方向

        转变的必要性。(9分)

 

   (3)结合材料和图表,从经济学角度看.怎样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12分)

 

 

 

查看答案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东部的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而区域发展三大战略的累积效应,使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经济依然快速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增速比较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上述材料表明    (    )

 ①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作用 ②东部地区经济存量低于东北及中西部地区 ③东北及中西部经济增速超过东部地区 ④推进区域梯度发展潜力巨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09年2月28日,被公众高度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今年6月1日起实行。回答1—2题:

1.在《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13次调研活动,曾向31个省份和28个部委征求意见。另外还包括6个社会团体,16个高等院校和法学研究所。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收到各方意见11327条。这表明  (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享有立法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问计于民,坚持对人民负责 ④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2.《食品安全法》从起草到修订出台,跨越两届全国人大常委,历时三年,经历四审,其

 间由于涉及多方利益重新调整,直到最后四审之时,各种意见仍在博弈。这说明(    )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立场不同主观认识也就不同 ③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⑤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

 

查看答案

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中国人信步太空到“嫦娥”一号精确撞月,实现奔月梦想。中国航天实践的成功表明   (    )

   A.人们能够认识和改造规律   B.认识决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C.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查看答案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下列关于“党性”与“党风”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党的世界观、政治理想和人生理念的集中体现 ②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 ③突出强调党性修养,并不仅是务虚,而是针对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而特别提出的 ④党性不纯,会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