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

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

(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7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

(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

材料三:

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实施的空间探测任务次数

项目

美国

俄罗斯

欧洲航天局

日本

德国

中国

印度

合计

月球

42/26

64/23

1/1

2/2

 

4/4

1/1

114

火星

20/15

19/5

2/2

1/0

 

 

1/1

43

金星

6/5

33/16

1/1

1/1

 

 

 

41

水星

2/2

 

 

 

 

 

 

2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7

 

 

 

 

 

 

7

小行星、彗星

8/6

 

 

2/2

5/3

 

 

15

 

 

 

(注)发射次数/成功次数。

(摘编自卢波《2016年国外空间探测发展回顾》)

材料四:

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为探测器提供能源的空间核电源技术、通过电场力将带电离子加速喷出形成反作用推力的离子推进技术,以及高频段测控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利用太阳光压作为动力的太阳帆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尽管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是空白,但是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平远《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探索那些困惑着人类的重大科学难题,是长久以来人类深空探索的精神动力。

B.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特殊条件,我们可以生产出在地面上无法产生的多类产品。

C.“嫦娥二号”提交的那张全月图,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随着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开启了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利用例证法,多方面展现了人类突破地球科学研究局限。利用空间技术在物理、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材料二以时间为顺序,列举了自2010年起我国发射或即将发射的嫦娥系列卫星及探测器,以及它们已经获得或预期获得的探测成果,让读者一目了然。

C.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世界7个国家或组织截至2016年年底空间探测器发射情况,说明了它们都把空间探测作为科技立国的重要途径。

D.材料四作者分析了技术发展与深空探测之间的关系:技术是深空探测的手段,我们在深空深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又促进了技术发展,两者互相促进。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1.A 2.A 3.①继续探索解决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②将深空探索成果运用到为人类服务(或“文明进步”)上来。③发展技术,实现对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探测(或“向更远深空迈进”)。④发展经济,集中力量,支持航天强国建设。 【解析】 1.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原文是说“难以产生”,并不是“无法产生”。 C项中的“先导作用”指的是“嫦娥二号”在中国进行的月球探测历程中,对中国卫星技术发展的先导作用,并非指对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项中的“我国也开启了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访”与材料中我国对月球的探访计划不符。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中的“取得的巨大成果”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自然现象,将获得……”说明很多的成果尚未取得,只是一种预期。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①段“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可知,“探索重大科学难题”是深空探测发展的方向之一;第②段中提到了深空探测的目的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因此将深空探测发展成果用来为人类服务也是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方向之一;由材料三表格可知,与表格中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探访远不及其他国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展技术,实现对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探测;第⑧段中“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叙述了我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目标,从中可提炼出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集中全国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哥哥

臧克家

秋是怀人的季候。深宵里,床头上叫着蟋蟀,凉风吹一缕明光穿过纸窗来。在我没法合紧双眼的当儿,一个意态龙钟的老人的影像便朦胧在我眼前了。

老哥哥离开我家,算来已经足足十年了。在这个长的期间里,我是一只乱飞的鸟,也偶尔地投奔一下故乡的园林。前年旧年是在家里过的。正月的日子是无底幽闲,便把老哥哥约到我家来了。见了面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他,他却大声喊着说你瘦了!小时候那样的又胖又白!”从他刚劲的声音里我听出了他的康健了。

他的耳朵重听,说话的声音很高,好似他觉得别人的听觉也和他一样似的。他说,他常常挂念着我,他的身子虽然在家里,可是心还在我的家呢。语丝还缠在嘴角上,可是他已经虎虎的打起鼾声来了,我心里悲伤地说老哥哥老了!”

老哥哥真是老哥哥,他来到我家时曾祖父还不过十几岁呢。祖父是在他背上长大,父亲是在他背上长大,我呢,还是。他是曾祖父的老哥哥,他是祖父和父亲的老哥哥,他是我的老哥哥。

听老人们讲,他到我家来不过才二十岁呢,身子铜帮铁底的,可是在我记事的时候他已是六十多岁的暮气人了。那时他的活是赶集,喂牲口,农忙了担着饭往坡里送。晒场的时节有时拿一张木叉翻一翻。扬场,他也拾起张锨来扬它几下,别人一面扬一面称赞他说:“好手艺,扬出个花来,果真老将出马一个赶俩。”

从我记事以来,祖父没曾叫过他一声老哥哥,都是直呼他老李。曾祖父也是一样。曾祖父的脾气很暴,好骂人“王八蛋”。他老人家一生起气来,老哥哥就变成“王八蛋”了。祖父虽然不大骂人,然而那张不大说话的脸子一望见就得叫人害怕。老哥哥赶集少买了一样东西,或是祖父说话他耳聋听不见,那一张冷脸,半天一句的冷话他便伸着头吃上了。我在一边替老哥哥心跳,替老哥哥不平。

我小时候最是迷赌,到了输得老鼠洞里也挖不出一个铜钱来的困窘时,我便想到老哥哥的那个小破钱袋来了。钱袋放在他枕头底下,顺手就可以偷到的。他知道这个地道的贼,但一点也不生气。我后来向他自首时是这样说的:“老哥哥,这时我还小呢,等我大了做了官,一定给你银子养老。”

他听了当真的高兴。然而这话曾祖父小时曾说过,祖父小时也曾说过了!

老哥哥一天一天的没用了。日夜蜷缩在他那一角炕头上,像吐尽了丝的蚕一样,疲惫抓住了他的心,背屈得像张弓,小辫越显得细了。他的身子简直成了个季候表,一到秋风起来便咯咯的咳嗽起来。

“老李老了!老李老了!”

大家都一齐这么说。年老的人最不易叫人喜欢。于是老哥哥的坏话塞满了祖父的耳朵。大家都讨厌他。讨厌他耳聋,讨厌他咯咯闹得人睡不好觉,讨厌他冬天把炕烧得太热。祖父最会打算,寻了一点小事便把五十年来的跑里跑外的老哥哥赶走了。我当时的心比老哥哥的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情,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

老哥哥临走泪零零的,每年十二吊钱的工价算清了帐,肩一个小包走出了我的大门。我牵着他的衣角,不放松地跟在后面。

他要去找的是一个嗣子。说家是对自己的一个可怜的安慰罢了。但是,不是自己养的儿子,又没有许多东西带去,人家能好好养他的老吗?我在替他担心着呢!

又是秋天了。秋风最能吹倒老年人!我已经能赚银子了,老哥哥可还能等得及接受吗?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老哥哥的回忆先从前年的见面说起,再回忆老哥哥以前的生活,这样写有助于表现“我”与老哥哥之间的深厚感情。

B. 老哥哥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他是“我”家长工,从“我”曾祖父一直伺候到“我”,还要赶集、喂牲口、送饭、晒场、扬场等。

C. “我”因迷赌输钱,便偷了老哥哥的钱,老哥哥明知是我所为,但“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知道我将来会当真给他养老。

D. 文章描写老哥哥“日夜蜷缩”样子的一段话,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生动刻画出被榨干血汗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2.首尾两段都写到了秋风,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人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浓缩书”,说白了就是给书做笔记,把最精华的部分画出重点来,让读者得以快速把握全书内容。这听起来像是个新概念,但我们或许早有接触。举个通俗的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炒作的“状元笔记”,其实就是针对教材及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的“浓缩书”。但大家也都清楚,绝对不是买了“状元笔记”就能成为状元,“状元笔记”也无法替代上课与教材,它只是个人对学习方法及思路的总结,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对于“浓缩书”来说,道理也是如此。“浓缩书”的原作多是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名著,为我们画重点的毕竟不是作者,作为知识中介,固然可以给你描述、推荐书籍的精彩之处,但是书的全貌如何,恐怕还是需要自己去体会。更何况,知识中介对全书的理解是否到位、对精髓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些都要暂时先打个问号。而即便是原作者来给书进行摘要浓缩,做的也是留下全“骨架”、剔除内容“血肉”的工作,也会让阅读的乐趣大幅下降。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提高吃饭的效率,不吃丰盛的肉类、水果、蔬菜,直接喝营养液,吃维生素片——吃饭变成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而丢失了享受美味的乐趣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当然,“浓缩书”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拿出完整的几个小时来安静地读书,很多时候已成奢念。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不读书,还不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几本“浓缩书”,至少能做到开卷有益,让人保持获取知识的积极心态,而不至于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从长远来看,人们如果看了“浓缩书”,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能就会产生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这不失为一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出版物中甄别筛选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也大有神益。

总之,虽然“浓缩书”价值远远低于原作,但是阅读总比不阅读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一时抽不出足够的阅读时间时,偶尔从知识中介那获取一点“血肉”有限的内容,也算不上坏事。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始终保持清醒:“浓缩书”毕竟不是完整的知识,对其不可过度依赖。

(节选自《“浓缩书”,不可过度依赖的知识中介》,2018年3月15日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的在线“浓缩书”,迎合了人们的需求,悄然走红。

B.“浓缩书”并非新概念,它借鉴了“状元笔记”的手法,画出书中的精华和重点,方便读者快速把握全书内容。

C.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背景下出现的“浓缩书”,改变了人们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的不良习惯。

D.就像不能将吃饭简单理解为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一样,人们读书也完全不能依靠阅读在线“浓缩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浓缩书”这一论述对象,然后列举了人们对其不同的态度,引起下文的议论。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将“浓缩书”与“状元笔记”进行对比,通俗易懂地阐释了“浓缩书”的特征。

C.对于“浓缩书”,文章在论述时较为辩证,既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也指出其意义和价值。

D.文章将“浓缩书”定义为“知识中介”,这是全文立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日常的阅读全部变成在线“浓缩书”类阅读,人们将难以享受到翻书通读的乐趣。

B.如果进行摘要浓缩的是原著作者,那么对“浓缩书”的理解、对精髓的把握会更准确。

C.读“浓缩书”可能使读者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见“浓缩书”对培养读书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益处。

D.只要能够获取知识,即使内容有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浓缩书”在当下应当提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卡地亚” “赛纳维” “罗托鲁拉小镇” “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 “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与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夜光藻是形成海洋赤潮的主要藻类之一,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   ;又有动物的特征,比如能够移动,所以又俗称“夜光虫”。____。____。夜光藻在密度低的时候,发出的光不足以让人发现,当夜光藻达到一定密度引发赤潮时,荧光的亮度就会很明显。    。夜光藻所引发的赤潮,在国内外都很常见。

①海水的荧光,主要是在海水中的夜光藻受到刺激时由生物体发光的化学反应形成的

②夜光藻大量密集时,白天一般呈粉红色,浓度高时还呈褐红色,夜间则会出现蓝色荧光

③不同浓度、温度、光照等环境下,夜光藻发出的光的颜色会不一样

④夜光藻是单细胞生物,既有植物的特征,比如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

选出填入横线处上下应衔接最顺畅的一项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        ,        。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①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②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③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

④情感还没有凝炼

⑤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⑤④③②① D.⑤④③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