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然后集中带到山下,交给环保部门分类处理。

②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③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小,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④经过11年的栉风沐雨,商务快车已经足够的强盛.为众多的企业带来了商机,是企业应对金融寒冬最有效的利器。

⑤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特有很大的转变。

⑥对联这种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广大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青眯。

A. ①③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②⑤

 

C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结合“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分析可知,此处误用对象。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使用正确。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结合“不少作家”“一家国家级出版社”分析可知,此处褒贬失当。 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使用正确。 尸位紊餐:指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使用正确。 尺幅千里:一尺长的图画,把千里的景象都画进去,比喻事物的外形虽小,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使用正确。 排除含①③的选项,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 “念” “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很有道理。

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瑰宝,这其实是对书法的低估。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  标志性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汉字写好。就中华文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西汉杨雄也曾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书法的教育,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们对书法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

B.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艺术比其书写内涵更重要。

C.古人说:“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就是在书法上我们如果跟古人写得太相似,就不是创新了。作者觉得这很有道理。

D.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中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今天,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首段提出的问题,剖析危害,寻求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在分析汉字书写被剥离的原因时,阐述了当代书法艺术与古代“文字”两者对立的关系。

C.文章论述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为我们重新认 识书法的重要性提供了例证。

D.文章末尾的结论即提出要求,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把中国宇写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中国书法,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文字为“皮”,艺术为“毛”,如果丢掉了文字的内涵,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繁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C.为了塑造民族的性格,古人常把书法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和品行的标准,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D.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样的书法教育没能结合当下的文化社会现实,是狭隘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域文化散文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描写对象,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匀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钻,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曰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揭示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宙美观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B. 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

C. 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被世界各国人们接收。

D. 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没有地域文化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为了分析贾平凹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地域文化散文的内涵特征、形成来源及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B. 文章第1段围绕地域文化散文的产生、价值,援引丹纳和鲁迅的话,分别论述了两个不同的观点。

C. 文章第4段扣住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就是故乡情绪这一点分析了贾平凹散文的特色。

D. 文章旨在点明地域文化散文的价值,提醒读者透过作品关注特定地域的文化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和少年时代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B. 柳宗元的诗句“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 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

D. 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这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 陆游①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1186年,被罢官六年后的陆游被重新起用,代理严州军州事,临行前,宋孝宗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表明朝廷对他无意重用。

1.对该诗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中写客中春感,有厌倦风尘之意。陆游长期沉浮宦海,壮志未酬,郁悒的情怀在诗中也隐约有所体现。

B. 颔联写诗人看破人生世相后的闲适心情,卧居小楼静听春雨,想象杏花连夜开放,好不惬意。

C. 颈联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诗人毕竟放不下未酬之志,故以此自嘲,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

D. 尾联写诗人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决定趁着清明时节还乡,从此隐遁山林,尽享山林之乐。

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夜中不能寐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阮籍,魏末晋初人,处于司马氏集团专政之下。

1.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一开头就写诗人半夜醒来,难以入睡,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B. 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C. 结尾句诗人的笔触从主观的自我回复到客体的自然,留下一个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的诗人形象。

D. 阮籍的诗歌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 “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 居易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 与胡杲……李文爽集         燕:通“宴”,宴饮。

D. 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必令家老妪读之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B. 放纵诗酒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 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        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

D. 刘宾客齐名                秦伯说,郑人盟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5.翻译下列句子

(1)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