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雷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②一些经过精心包装、以小资情调自鸣得意的流行歌曲,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无法与那些经典老歌相比。

③被称为“发明狂人”的熊克斌凭着爱刨根究底的热情,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已经获得国家16余项发明专利。

④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临深渊

⑤如今的房价居高不下,中外年轻人对此做出的选择却截然不同,外国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中国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却只有27岁。

⑥这道数学题他一会儿就做出来了,对于再高深莫测的数学题目,他也总是有办法加以应对。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④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第一,“自以为是”,指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此处形容“我们”,正确; 第二,“自鸣得意”,指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使用的对象是人,不能形容“流行歌曲”,此处使用错误; 第三,“创根究底”,比喻盘问、追究事件的根由、底细。此处形容“发明狂人”爱动脑筋,使用正确; 第四,“如临深渊”,形容谨慎戒惧。此处是用来形容和鲤鱼之间的距离,用“如临深渊”错,应用“如距深渊”,说二者相距极远,难以沟通; 第五,“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此处用来指中外年轻人的不同选择,使用正确; 第六,“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常用以讥讽故弄玄虚者,形容人。在这里用来形容题目,不合语境。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______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②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______的。

③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______。

A.纵然  必需  振动 B.纵然  必须  振动

C.虽然  必需  震动 D.虽然  必须  震动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渊  暇想  殷勤款待  自鸣得意

B.操练  鄙视  细枝末节  煞废苦心

C.篱笆  瑕疵  人情世故  五彩斑斓

D.熟习  筵席  精疲力尽  变换莫测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yǒng  湮没(yīn    荡漾(yàng   畏葸不前(

B.困惑(huò   杜撰(zhuàn  崇敬(chóng  刨根究底(páo

C.踪迹(zōng  斑斓(lán    栅栏(zhà    惊诧不已(zhà

D.晕车(yūn   怪诞(dàn    酬谢(chóu   撒手人寰(huá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6年,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 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

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引发的思考和感慨。

要求:明确文体,标题自拟,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但在许多读者赞赏的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持否定态度。请谈谈读者赞赏和否定的理由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